失眠

疾病百科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之一,以人体睡眠的质和量异常为主,表现为睡眠的启动和维持困难。

失眠患者会表现为入睡困难,普遍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质和量的异常体现在总睡眠时间减少,一般少于6.5小时,患者还会有睡眠维持障碍,如整夜觉醒次数大于等于2次、早醒等。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低下会影响人体日间社会功能。

出现失眠症状的患者可以就诊精神心理科或心理咨询科,通过睡眠健康教育、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名称

失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头部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障碍 睡眠质量下降 注意力维持能力减退 记忆力减退

相关疾病

脑血管病 头痛 癫痫

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 睡眠问卷 生活质量问卷 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 脑电图 体动记录仪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之一,以人体睡眠的质和量异常为主,表现为睡眠的启动和维持困难。

失眠患者会表现为入睡困难,普遍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质和量的异常体现在总睡眠时间减少,一般少于6.5小时,患者还会有睡眠维持障碍,如整夜觉醒次数大于等于2次、早醒等。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低下会影响人体日间社会功能。

出现失眠症状的患者可以就诊精神心理科或心理咨询科,通过睡眠健康教育、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症状

失眠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日间功能障碍等。

入睡困难

上床后翻来覆去睡不着,超过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

睡眠时间减少

总睡眠时间不足6.5小时。

早醒

早上醒来早,比正常起床时间要提早30分钟及以上。

睡眠质量下降

即使醒来后仍然感觉困倦、乏力。

日间功能障碍

因为精神状态不佳导致白天难以集中注意力及精神,伴有记忆力下降、经常出错、情绪紧张等症状。

病因

失眠的发病原因众多,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

生理因素

年龄增长、性别、过饱进食、饥饿、过度疲劳以及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均有可能会诱发失眠。

心理因素

很多失眠患者会有失眠期特性焦虑,一上床担心睡不着或想让自己快速入睡,结果会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重失眠症状。

饮食因素

睡前大量饮酒、饮用咖啡、浓茶等情况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中枢兴奋,出现入睡困难的现象。

药物因素

利尿剂、平喘药、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药物均会影响人体睡眠质量,引发失眠。

疾病因素

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以及胃肠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也常会伴有失眠症状。

就医

当患者主诉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睡眠质量下降且在有条件、睡眠环境合适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要就医。

其次,有以下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也应该及时就医,如疲劳或全身不适、日间思睡,注意力维持能力减退、记忆力减退、工作中错误倾向增加、情绪活动或易激惹以及学习、工作、社交能力下降等。

另外,本身有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慢性疼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以及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睡眠质量时也要及时就医。

治疗

失眠的治疗方法根据失眠的类型有所区别,若是短期失眠障碍,可以通过睡眠健康教育、处理诱发因素、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若是长期性失眠障碍除了上述方式,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健康教育

日常避免在睡前喝茶、咖啡,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以及吸烟;避免在睡前3-4小时内剧烈运动或看刺激性的影像书刊;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

处理诱发因素

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有躯体疾病时要及时接受治疗;调整自身情绪避免思虑过多;避免长期滥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减少白天的入睡时间等。

药物治疗

可以遵医嘱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睡眠,常见的药物有劳拉西泮、地西泮、艾司唑仑等;还可以使用非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治疗,如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等,能够延长睡眠时间;也可以服用褪黑素,有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

认知行为治疗

在专业人员的帮助、指导下改变自身关于睡眠的态度、消极思想,结合放松训练、助眠行为干预失眠,如没有睡意不上床、减少卧床时间,不管什么时候上床是否困倦,每天都必须同一时间起床,且避免白天补眠等。

日常

失眠的日常注意事项包括保证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放松心态、避免食用影响睡眠的食物以及做好日常病情监测等。

保证良好的睡眠习惯

每天睡觉与起床的时间要固定,养成规范的睡眠规律,卧床时间不宜太长,白天不要睡觉。

注意放松心态

避免过分关注睡眠问题,可以在睡前通过热水泡脚、洗热水澡等方式放松身心,有助于提高失眠质量。

避免食用影响睡眠的食物

如咖啡、茶水、含酒精的饮料等。

做好日常病情监测

养成做睡眠日记的习惯,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方便了解失眠的症状是否消失、好转,日常生活、工作是否恢复正常等。

预防

注意调节心理、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以及适当参加运动等行为都可以预防失眠。

注意调节心理

避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中,可以通过听音乐、旅行、购物等方式改善情绪,缓解心理紧张,提高睡眠质量。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卧室的光线越暗越好,保证室内湿度、温度适宜,避免在噪音污染的环境中入睡。

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

卧床时间不宜太长、避免在睡前剧烈运动,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情。若躺在床上20分钟还没有睡意,可以去隔壁房间做一些单调乏味的事情,直至产生睡意再回卧室。

适当参加运动

白天可以适当参加骑山地车、游泳、瑜伽、跳绳、登山等体育运动及户外运动消耗精力,增加身体疲劳感可以预防失眠。

诊断

通过病史采集、量表测评、实验室辅助检查等方式诊断失眠。

病史采集

包括睡眠情况、用药史、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等,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或知情者做信息采集帮助诊断病情。

量表测评

如睡眠问卷、生活质量问卷、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等。

实验室辅助检查

比如脑电图、体动记录仪、多导睡眠图(PSG)等可以评估患者夜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模式,用于睡眠障碍的评估和鉴别诊断。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