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医生从一个病人的肾脏里居然取出了420颗结石。看到这一大摊石头,连从业8年的医生都忍不住感叹:“真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病人家属更是被吓得够呛,他们还把这些石头都装到了袋子里,说要带回家好好保管,最关键的是要督促病人,不能再拼命吃豆腐了。
20年前10颗结石没处理
20多年前,老何工作时觉得腰有点痛,去医院一查,左肾有10来颗结石,而且有几颗很调皮,掉到输尿管里去了。小年轻嫌开刀麻烦,加上身体也没有其他不适,小何就做了体外碎石治疗,把输尿管里的结石打掉了,肾里那些,他就想再拖一拖,这一拖二拖,就过去了20年。
最近两年,老何总觉得左腰很酸,一开始,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在走下坡路,可这两个月,腰越来越痛,稍微干点活就很吃力。5月底,老何想想不放心,跑到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去做检查。CT结果显示,他的左肾里,竟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许多石头,几乎把整个肾都给塞满了。
看着CT片子,老何当场脸色被吓得铁青。医生说,老何病情挺严重的,他的肾已经基本无法排尿,如果再拖下去,整个肾都要切掉了。当务之急,就是把这些肾结石给取出来。
谁也想不到,接下来手术时,医生都被吓到了。
两个医生取出420颗结石
东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周长春和医生韦育斌,是老何的主刀医生,一个从医20多年,一个8年。
据介绍,泌尿外科里,有1/3是结石病人,其中90%的结石手术,都可以用腔镜微创治疗。不过,这招在老何身上使不了,因为CT就可以看出来,里面石头太多,微创治疗时间会很长,感染风险也很大。
想来想去,只能走手术这条路了。先说说手术难度。老何的输尿管口只有针尖大小,肉眼几乎不可见,相当于原本通畅的管道已经被堵死,左肾排尿功能基本丧失。
“输尿管就好比是条下水管道,肾盂就是下水道中那块膨大的地方。现在,这个地方变窄了,只好把它给切除,再重新跟下管道连接起来。”韦育斌说,手术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可能,“必要时还需要对狭窄处输尿管整形。”
对于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来说,这些技术性的问题,总的来说都不在话下。这次手术,更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老何肾里的结石数量,把他们累得够呛。整个手术2小时不到,光夹石头就花了45分钟。后来数石头的说,盘子里起码有420颗。黄褐色的,大小不一。这还不包括那些太碎的,像米粒那么大小,直接用专门的吸引器吸出去的,毛估估还有100多颗。
爱吃豆腐不喝水
看着取出来的石头,老何和家里人都惊呆了。大家都很疑惑,为什么老何肾里有这么多结石呢?这点,韦育斌也挺好奇的。“你是不是比较喜欢吃豆制品?”韦育斌问。老何连连点头。老何超级爱吃豆腐,特别是东阳当地的石膏豆腐,几乎每天都要吃。“你是不是不爱喝水?”韦育斌又问。老何又连连点头。
肾结石的几大诱因,老何都沾上了。
韦育斌说,豆制品,特别是石膏豆腐,里面含有很多钙质,多吃容易引起结石;再加上不爱喝水,更不能促使钙质从体内排出。
结合老何的病史可以发现,老何20年前就有结石了,拖了这么多年,引起了输尿管炎症,导致输尿管堵住。这就好比,一条原本通畅的河流,下水口突然闭住了,这么一来,河水就没法通畅流动,河里的泥沙也就排不出,久而久之,小泥沙越积越多,反复恶性循环,小泥沙就会变成小石头,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说起来,老何的左肾因为被结石堵塞,早就没法排尿了。他之所以察觉不到排尿困难,是因为人都有两个肾,另一个肾没问题,还在工作,老何就被麻痹了。
如何预防肾结石?
浓茶、咖啡、菠菜要少
按照医生的说法,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很多,比较常见的是身体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异物和药物使用等,重视这些问题,能够减少结石形成和复发。而结石高发人群,是高温作业、飞行员、海员、外科医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因为他们有的出汗量大,有的喝水少。
那么普通人要怎么做,能够尽量避免结石的发生呢?医生说,最容易做到的,是调整饮食结构。
说得最简单的,要控制含钙、草酸丰富的食物摄入,避免高动物蛋白、高糖、高脂肪饮食。比如豆制品、菠菜、浓茶、咖啡、辣椒、果仁、动物内脏、酒类等要少吃。
每天4瓶水冲走肾结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平介绍,为了避免尿液过分浓缩,防止尿中晶体沉积患上肾结石,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水。每天应保证喝水2000毫升以上,相当于4瓶纯净水的量。
每日饮水可分别于晨起、餐间、睡前给予。清晨时饮水量可达500~1000毫升。为了保持夜间尿量,睡前应饮水500毫升,排尿后再饮水300~500毫升,余下水分别于餐间饮服。大量饮水不仅能有效阻止结石的形成,还能帮助排泄出那些体积比豌豆小的结石。
肾结石可能长期存在而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腰部不适感,特别是较大的结石。因此要把一些症状视为危险信号,一旦出现以下类似情况,务必去看医生:如疼痛,患侧胀痛、钝痛或肾绞痛,肾区叩击痛。血尿多与疼痛同时发生。持续或反复出现的胀痛或钝痛是由于较大结石在肾盂或肾盏内压迫、摩擦或引起积水所致,多发生于患侧肋脊角或上腹部。(本文综合自钱江晚报、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