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通过各类途径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后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全身损害的疾病。
中毒根据毒物毒性、中毒剂量、中毒时间等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根据中毒来源可分为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酒精中毒、农药中毒、毒品中毒、煤气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动物咬伤中毒等,不同类型中毒的症状表现和预后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中毒通常无法自愈,患者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防止损害脏器组织功能。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概述
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通过各类途径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后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全身损害的疾病。
中毒根据毒物毒性、中毒剂量、中毒时间等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根据中毒来源可分为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酒精中毒、农药中毒、毒品中毒、煤气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动物咬伤中毒等,不同类型中毒的症状表现和预后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中毒通常无法自愈,患者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防止损害脏器组织功能。
症状
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症状存在差异。
1.急性中毒
患者发生急性中毒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大量出汗、视物模糊、眩光、呼吸急促、谵妄、精神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陷入长时间的昏迷。
2.慢性中毒
患者发生慢性中毒后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异常表现,但随中毒时间延长可出现全身感觉异常、肌肉无力、健忘、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皮肤泛黄、尿血等症状。
病因
中毒的病因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酒精中毒、农药中毒等。
1.食物中毒
误食毒蘑菇、河豚、木薯有毒动植物或各类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后均可发生食物中毒
2.药物中毒
超剂量、超适应症使用各类药物,均有可能引起药物中毒。
3.酒精中毒
一次性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中毒。
4.农药中毒
生产农药过程中发生泄漏或不慎误服农药、吸入农药均可引起农药中毒。
就医
中毒的就医过程分为观察症状、病史采集、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心悸、抽搐、昏迷、尿少等疑似中毒症状时,应立即送至急诊科抢救。
2.病史采集
医师通常会向患者本人或陪同人员询问中毒原因、中毒过程、中毒时长等情况并索要毒物样本。
3.完善检查
患者就医后通常需进行体格检查并采集血样、尿样、呕吐物或粪便进行检测,医师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判断中毒类型。
治疗
中毒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
1.一般治疗
中毒患者应及时脱离中毒现场并利用大量饮水、物理催吐、清洗皮肤黏膜等方法排出未吸收的毒素。
2.药物治疗
不同类型的中毒患者有相应的用药方案,其中金属中毒症可以遵医嘱选用依地酸钙钠片、二巯丙醇注射液、二巯丙磺钠注射液等药物,氰化物中毒者可以选用亚甲蓝注射液,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者可以选用阿托品注射液、碘解磷定注射液、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等药物。
3.其他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催吐、洗胃、导泻、全肠道灌洗、高压氧舱、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可以消除体内残余毒素或减轻不适症状。
日常
中毒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家属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引导其配合医师诊治。
2.生活管理
患者可以适当食用面、粥等易消化的主食,恢复后则可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各类辛辣刺激、油腻荤腥食物。
3.病情监测
家属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复查,同时避免随意服用药物或保健品。
预防
预防中毒的方法包括注重饮食安全、改善生活方式、注意职业防护。
1.注重饮食安全
平时避免食用野生的动植物或过期、霉变的食物,烹调时应将食材完全煮熟,尽量避免生食,防止出现中毒现象。
2.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应避免过量饮酒,患病期间也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调整用药方案,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未用完的农药应妥善保存,防止中毒。
3.注意职业防护
从事化学加工、金属冶炼、矿产开采等特殊职业的人群,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同时需合理佩戴防护用具,避免中毒
诊断
医师结合患者的中毒表现和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毒物检测等检查结果可以诊断中毒。
1.中毒表现
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心悸、抽搐、昏迷、尿少等症状提示有中毒可能性,医师可据此进行初步判断。
2.尿常规检查
一般患者尿液出现药物、毒素成分提示有中毒可能性,医师结合尿液的颜色和血细胞含量变化可以诊断中毒并确认中毒类型
3.凝血检查
患者在被毒蛇咬伤或误服有抗凝血功能的药物后可导致凝血功能下降,医师可以据此诊断中毒并制定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