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是一种下肢力线不正的足部畸形。
足内翻多见于婴儿和青少年,考虑是胚胎发育异常、脑血管意外、脑性瘫痪、脊髓损伤、肌营养不良症、腓骨肌萎缩症、骨折后畸形愈合等因素造成的。患者可出现步态异常、足部疼痛、膝髋疼痛、足部溃疡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骨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肌电图检查等,了解足内翻的程度,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足内翻是一种下肢力线不正的足部畸形。
足内翻多见于婴儿和青少年,考虑是胚胎发育异常、脑血管意外、脑性瘫痪、脊髓损伤、肌营养不良症、腓骨肌萎缩症、骨折后畸形愈合等因素造成的。患者可出现步态异常、足部疼痛、膝髋疼痛、足部溃疡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骨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肌电图检查等,了解足内翻的程度,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症状
足内翻患者可出现步态异常、下肢疼痛、足部溃疡等症状,具体如下:
1、步态异常
足内翻患者足部以踝关节矢状线为轴,向内侧旋转,因此可导致步态异常,表现为用前足或者足外缘着地行走。
2、下肢疼痛
患者下肢立线不正,受力异常,进而会导致下肢疼痛,表现为足部疼痛、膝关节疼痛、髋关节疼痛等。
3、足部溃疡
足内翻患者行走过程中,会导致足部外缘长时间磨损,从而可导致足部外缘负重区皮肤溃疡,并且经久不愈。
病因
足内翻考虑是先天因素、上运动神经元性因素、下运动神经元性因素、创伤性因素等造成的,具体如下:
1、先天因素
胚胎发育异常、先天性脊柱裂、马凡综合征、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先天因素,可引起足内翻。
2、上运动神经元性因素
比如脊髓损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可导致下运动神经元亢奋,使得神经支配的肌肉痉挛,进而引起足内翻。
3、下运动神经元性因素
肌营养不良症、腓骨肌萎缩症等,可导致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得肌肉弛缓性瘫痪,从而导致足内翻。
4、创伤性因素
骨折后畸形愈合、创伤导致周围神经损伤等,可造成足内翻。
就医
当儿童足跟内翻时,需要及时到医院骨科就诊。
成年人在足内翻引起足部疼痛、步态异常、足部溃疡等症状时,也需要及时到医院骨科就诊。如果患者伴有明显神经系统异常,也可到神经内科就医。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明确足底外侧有无胼胝、踝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异常等情况。患者还需要进一步做X线检查、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等,确诊疾病,明确足内翻的程度以及病因。
治疗
足内翻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未造成明显步态异常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足外翻活动锻炼,保持外翻肌力,减缓足内翻发展。
2、保守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佩戴支具纠正足内翻,以维持日常行动能力。
3、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或是出现畸形复发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手术方式有经皮跟腱松解术、肌力平衡术、截骨矫形术等。
日常
足内翻的日常需要注意减少活动、注意清洁、规范佩戴支具等。
1、减少活动
治疗期间应该适当减少活动,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因为足内翻会导致步态异常,患者还需要注意移动的安全性。
2、注意清洁
对于足部疼痛、足部溃疡的患者,需要注意溃疡处的清洁,做好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
3、规范佩戴支具
患者需要规范佩戴支具。佩戴支具可以起到减轻足负重以及缓解、纠正足内翻的作用。
预防
有足内翻遗传家族史的患者可以通过避免接触致畸因素、定期产检等方式预防先天性足内翻,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发生后天性足内翻。
1、避免接触致畸因素
女性在怀孕期间避免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避免私自滥用药物,避免吸烟饮酒以及长期在噪音、被污染的环境中生存。
2、定期产检
根据围产期手册规范产检可以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孕早期发现有胎儿畸形现象,可以通过及时终止妊娠的方式减少先天性足内翻患儿的出生。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保证膳食营养均衡,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下肢神经肌肉的损伤。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X线检查、CT检查、B超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是否存在足内翻。
1、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触诊等方式了解足部是否存在发育畸形,对足内翻有初步诊断。
2、X线检查
通过正侧位片以及足部背伸位、跖屈侧位的摄片可以用于确诊足内翻,还能明确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中跗关节是否存在过度活动。
3、CT检查
CT检查可以明确骨旋转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存在骨质畸形。
4、B超检查
如果家族中存在足内翻患者,孕期女性可以通过B超检查判断胎儿是否存在足内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