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疾病百科

肿瘤一般是指机体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疾病,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良性肿瘤无特定的患病对象。肿瘤发生时,身体浅表部位可出现肿块,还会出现局部疼痛、出血、梗阻、发热、乏力、体重下降、消瘦等不适症状,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复发或转移,未及时治疗恶性肿瘤,则会出现转移的情况,引起预后不良。肿瘤可能是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原因引起的。

名称

肿瘤

就诊科室

肿瘤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40岁以上的人群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局部疼痛 出血 梗阻 发热 乏力 体重下降 消瘦

相关疾病

肺癌 胃癌 乳腺癌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相关手术

良性肿瘤切除术 肿瘤扩大根治术

医保

概述

肿瘤一般是指机体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疾病,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良性肿瘤无特定的患病对象。肿瘤发生时,身体浅表部位可出现肿块,还会出现局部疼痛、出血、梗阻、发热、乏力、体重下降、消瘦等不适症状,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复发或转移,未及时治疗恶性肿瘤,则会出现转移的情况,引起预后不良。肿瘤可能是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原因引起的。

症状

肿瘤的症状包括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具体如下:

一、局部症状

1、肿块

浅表位置发生肿瘤时,局部可出现肿块,良性肿瘤生长速度较慢,恶性肿块生长迅速,易出现转移的情况。

2、疼痛

肿瘤持续生长,破坏和侵犯周围的组织、神经时,患者可出现疼痛的症状,夜间疼痛症状明显。

3、出血

肿瘤生长速度过快,造成瘤体破裂时,可引发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痰中带血、咯血、呕血、黑便、血尿、阴道出血等。

4、梗阻

肿瘤体积增大,导致局部梗阻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排便困难、皮肤、黏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肿瘤组织坏死后,局部可出现炎症反应,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患者可出现发热的症状。

2、乏力

癌细胞可能会在体内分泌异常的细胞因子,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导致身体乏力。

3、贫血

肿瘤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或瘤体破裂时,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或失血过多的情况,造成患者贫血。

4、消瘦

肿瘤可造成机体消耗增加,营养摄入不足时,易引起体重下降,导致患者消瘦,晚期时,可出现恶病质。

病因

肿瘤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部分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一级亲属患有相关疾病时,患者患病的可能性相对而言较大。

2.物理因素

长期受到电离辐射或紫外线刺激时,可能会造成体内的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肿瘤,创伤、慢性炎症等不良刺激易加重病情。

3.化学因素

长时间无保护接触烷化剂、环氧化物、酰化剂等致癌物质时,易引起基因突变,导致肿瘤发生。

4.病毒感染

感染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EB病毒等病毒后,可能会造成肝细胞、宫颈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发生病变,形成肿瘤。

就医

肿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复发或转移等。

1.出现相应症状

身体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时,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有助于确定肿块的性质,并根据肿块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病情加重

肿块生长速度过快,压迫周围的组织或出现出血、疼痛等不适时,应警惕肿瘤为恶性,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3.复发或转移

肿瘤复发或出现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的情况时,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肿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本病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平时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肿瘤加重。

2.药物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该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阿莫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等药物,控制局部炎症。肝炎病毒感染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使用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等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肿瘤恶性病变时,患者可以听从医生的叮嘱使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等药物,靶向杀灭体内的癌细胞。

3.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进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切除完整的肿瘤组织,减轻压迫症状。患者还可以采用肿瘤扩大根治术,切除原发病灶的同时,切除周围的组织,防止疾病转移或复发。

4.放射治疗

患者还可以进行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产生的能量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延缓病情进展。

日常

肿瘤日常应注意戒除不良习惯、情绪管理、定期复查等。

1.戒除不良习惯

尽快戒烟戒酒,远离吸烟人群,不要吸入二手烟,避免接触烟尘、尾气、放射线等有害物质,减轻肿瘤受到的刺激。

2.情绪管理

保证情绪稳定,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树立战胜肿瘤的信心,不要悲观和消沉,对肿瘤康复有好处。

3.定期复查

结束治疗后,定期去医院复查,能够及时了解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肿瘤的预后。

预防

肿瘤无直接的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改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可以降低发病概率。

1.避免接触有害的物质

生活中尽量不要接触酚类、烷化剂、芳香胺等致癌物质,避免接受电离辐射,降低肿瘤的发病风险。

2.改善饮食习惯

适量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芹菜、油麦菜、猕猴桃、橙子等,不要过多食用火腿、腊肉等腌制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慢性炎症、病毒感染等疾病,保证细胞和组织健康,减少刺激,降低肿瘤的患病概率。

诊断

肿瘤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视诊和触诊可以了解有无肿块形成,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活动度等情况,有无疼痛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能够根据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水平,判断有无贫血表现;若白细胞计数升高,则考虑存在继发感染;如果发现大量幼稚的白细胞,需要警惕白血病发生。

2、便常规检查

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大便隐血或血管的情况,判断有无消化道肿瘤。

3、肝肾功能检查

检查血液中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的水平,有助于了解肝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的水平,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4、肿瘤标志物检查

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癌抗原、癌胚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的水平,可以帮助筛查肿瘤。

三、影像学检查

1、乳腺钼靶检查

乳腺钼靶检查能够发现乳腺组织的异常病变,对诊断乳腺部位的肿瘤有帮助。

2、腹部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膀胱、肾脏、肝脏、子宫和附件等部位的肿瘤。

3、MRI检查

MRI检查能够显示脑组织和脑神经的病变,有利于发现脑神经肿瘤。

四、病理学检查

1、细胞学检查

对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时,能够发现异型肿瘤细胞。

2、组织学检查

穿刺、活检获得病变的组织后,通过特殊染色、分子病理检测,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分期。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