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冲动而提前发生心脏搏动。
早搏的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与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生理改变、药物作用等因素有关。大部分患者发生早搏时无明显症状,也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心跳停顿感等症状。当早搏影响到心脏泵血功能时,还可引起胸闷、头晕、黑曚等症状。
如果患者只是偶尔发生早搏,则无需进行治疗,平时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饮品。如果患者频发早搏,且伴有明显症状,则应及时进行治疗。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冲动而提前发生心脏搏动。
早搏的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与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生理改变、药物作用等因素有关。大部分患者发生早搏时无明显症状,也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心跳停顿感等症状。当早搏影响到心脏泵血功能时,还可引起胸闷、头晕、黑曚等症状。
如果患者只是偶尔发生早搏,则无需进行治疗,平时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饮品。如果患者频发早搏,且伴有明显症状,则应及时进行治疗。
症状
早搏的症状有心悸、心跳停顿感、供血不足症状和其他伴随症状。
1、心悸
患者发生早搏时,可导致心脏过度收缩,引起心悸症状。
2、心跳停顿感
早搏至下一正常心搏间隔时间较长,可使患者感觉到心跳停顿感。
3、供血不足症状
患者可表现为胸闷、身体乏力、头晕目眩、黑曚,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晕厥、心绞痛发作等症状。
4、其他伴随症状
早搏可造成严重电解质紊乱、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危重情况,引起口干、口渴、少尿、眼窝凹陷、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
病因
早搏的病因有药物作用、医源性因素、电解质紊乱、器质性心脏病等。
1、药物作用
使用洋地黄类、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或者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毒性作用,可导致心脏跳动异常,引起早搏症状。
2、医源性因素
进行心导管检查或者心脏手术,也可影响心脏跳动,出现早搏症状。
3、电解质紊乱
比如低钾、低镁等,可导致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引起早搏症状。
4、器质性心脏病
比如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出现早搏症状。
就医
当患者经常出现明显的心悸、胸闷、心跳异常等症状时,可以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医生会先进行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病情,比如心脏听诊、脉搏触诊等。其次,还会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磁共振检查等明确诊断病情。
大部分早搏患者通常无需进行治疗,病情严重者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治疗。患者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治疗
早搏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同时要及时戒烟,尽量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2、药物治疗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出现明显早搏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进行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早搏,还需要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
必要时可以采取导管消融术进行治疗,对于改善早搏症状也有一定的帮助。
日常
早搏的日常注意事项有注意休息、进行饮食调理、保持心情舒畅等。
1、注意休息
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否则会导致症状加重。
2、进行饮食调理
在饮食方面以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尽量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食物,比如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糖果等,同时也不要饮用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的饮品。
3、保持心情舒畅
患者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较大,否则不利于病情恢复。
预防
早搏原则上并不能预防,但是通过一些措施能够降低该病的发生几率,比如积极治疗可引起早搏的疾病、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保持心态平和等。
1、积极治疗可引起早搏的疾病
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疾病及时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早搏的发生几率。
2、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
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也不要大量食用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物,可以吃些新鲜的水果蔬菜。
3、保持心态平和
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应及时调节,保持心态平和。
诊断
早搏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等。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心脏听诊和脉搏触诊,能够查看心律是否规则以及是否存在间歇脉搏缺如。
2、实验室检查
比如血常规、甲状腺激素测定、电解质检测等,能够查看患者有无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式有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等,能够查看心脏结构、功能以及瓣膜情况,有助于判断早搏。
4、心电图
比如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等,能够诊断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