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薄

疾病百科

子宫内膜薄是指在一定的雌激素水平下,子宫内膜厚度低于8毫米,多见于无生育史的女性。


子宫内膜薄的出现通常与内分泌紊乱、子宫发育畸形、宫腔手术、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且可能受到年龄、生活习惯、营养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较常人减少,且可能影响生育,导致自然流产概率增高,甚至引起不孕,部分可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

名称

子宫内膜薄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生殖部位

多发人群

无生育史的女性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经量减少 经期缩短 精神异常

相关疾病

月经不调 子宫肌瘤 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关检查

问诊 影像学检查 性激素六项实验

相关手术

子宫内膜微刺激术

医保

概述

子宫内膜薄是指在一定的雌激素水平下,子宫内膜厚度低于8毫米,多见于无生育史的女性。

子宫内膜薄的出现通常与内分泌紊乱、子宫发育畸形、宫腔手术、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且可能受到年龄、生活习惯、营养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较常人减少,且可能影响生育,导致自然流产概率增高,甚至引起不孕,部分可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

症状

子宫内膜薄通常会出现经量减少、经期缩短、精神异常等症状。

1、经量减少

月经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子宫内膜薄会导致月经量减少,通常不超过30毫升。

2、经期缩短

由于经血明显减少,导致排出时间缩短,部分严重者出现点滴样出血后即可结束,甚至出现闭经。

3、精神异常

子宫内膜薄可影响生育,患者精神压力较大,若病情长期得不到改善,可出现痛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病因

子宫内膜薄通常是由于药物刺激、宫腔手术、内分泌紊乱、子宫畸形等原因引起。

1、药物刺激

患者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导致子宫内膜对激素的应答出现异常,无法正常生长、脱落,引起子宫内膜薄。

2、宫腔手术

宫腔手术过程中可损伤子宫内膜,且易引起感染,若损伤严重,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导致子宫内膜厚度下降。

3、内分泌紊乱

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可导致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无法正常生长,引起发病。

4、子宫畸形

子宫发育畸形,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异常,子宫内膜无充足的血液供应,导致生长受限。

就医

子宫内膜薄的就医指征有出现月经异常、无法自然受孕、出现流产等。

1、月经异常

若经期明显缩短,且经量减少,或出现闭经,需要积极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2、无法自然受孕

自身存在生育需求,备孕一段时间后未出现怀孕,需要就医检查。

3、出现流产

若存在生化妊娠、自然流产、先兆流产等情况,且频繁出现,目前存在生育需求,应积极就医诊治。

子宫内膜薄通常不会引起机体不适,若无生育需求,可择期就医。

治疗

子宫内膜薄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药物治疗

使用雌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使用维生素E、西地那非、左旋精氨酸等药物改善子宫处的血液灌注,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

2、手术治疗

可进行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刺激子宫内膜增生、修复,使其厚度增加。

3、物理治疗

通过电刺激疗法、高压氧治疗等改善子宫处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生长,采取针灸治疗调理机体血气运转,促进恢复。

日常

子宫内膜薄日常需注意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科学治疗等情况。

1、饮食

日常饮食需科学搭配,避免进食高糖、高盐、高脂食物,积极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

2、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出现悲观、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自身治疗信心,日常可适当运动,缓解压力。

3、科学治疗

遵医嘱服药治疗,期间切忌自行调整服药剂量,定期复诊,了解病情进展,便于后期治疗方案的调整。

预防

子宫内膜薄可通过健康饮食、科学用药、保持心情舒畅、定期体检等进行预防。

1、健康饮食

保持膳食营养均衡,限制脂肪、盐分、糖分的摄入,不可挑食、偏食。

2、科学用药

不可长期服用避孕药物,激素类药物需在医生建议下使用,不可私自服用含有激素的保健品。

3、保持心情舒畅

日常需保持情绪稳定,参加社交活动,调整自身情绪,避免出现悲观、焦虑等心理。

4、定期体检

定期检查妇科检查,观察子宫有无异常,可及时发现病变,提高治疗效率。

诊断

子宫内膜薄可通过问诊、影像学检查、性激素六项实验等进行诊断。

1、问诊

了解既往是否存在宫腔手术史、子宫疾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进行超声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若不超过8毫米,可做出初步诊断,且可明确子宫血液灌注情况。

3、性激素六项实验

了解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结合上述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并且了解内分泌功能,帮助排查病因。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