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痣是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一种皮肤表现,属于血管痣的一种,小血管沿痣的中心向外分散,形似蜘蛛。
蜘蛛痣可能是由于机体发育、妊娠等因素引起,属于正常情况,可自行消失,部分人群可能由于肝脏疾病、风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在疾病治愈前可长期存在。蜘蛛痣多出现在颈部、面部、肩部、手背等部位,可多发,若受到外力压迫可暂时消失,外力解除后立即出现。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蜘蛛痣是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一种皮肤表现,属于血管痣的一种,小血管沿痣的中心向外分散,形似蜘蛛。
蜘蛛痣可能是由于机体发育、妊娠等因素引起,属于正常情况,可自行消失,部分人群可能由于肝脏疾病、风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在疾病治愈前可长期存在。蜘蛛痣多出现在颈部、面部、肩部、手背等部位,可多发,若受到外力压迫可暂时消失,外力解除后立即出现。
症状
蜘蛛痣的症状有蜘蛛样血管痣、出血点,部分可伴有黄疸、腹水等症状。
1.蜘蛛样血管痣
皮肤内小血管异常扩张,形成蜘蛛样血管痣,多出现在面颈、前胸等部位。
2.出血点
由于血管异常扩张、充血,在受到外力刺激后易出现破裂、出血。
3.黄疸
蜘蛛痣多由于肝脏疾病引起,患者肝功能下降,胆红素循环、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可引起皮肤、黏膜颜色发黄。
4.腹水
若伴有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液回流受阻,在局部淤积,在压力的作用下出现渗出,形成腹水。
病因
蜘蛛痣通常是激素水平改变、长期饮酒、肝脏疾病等原因引起。
1.激素水平改变
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刺激动脉末梢扩张,引起蜘蛛痣。
2.长期饮酒
若长期饮酒,肝脏功能可出现损伤,无法对雌激素进行灭活,引起毛细血管异常扩张,导致蜘蛛痣的出现。
3.肝脏疾病
患有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者,肝脏代谢能力下降,引起雌激素灭活不足,可导致部分雌激素进入血液,引起血管末梢膨大,出现蜘蛛痣。
就医
蜘蛛痣的就医指征有皮肤出现蜘蛛样红痣、合并胃肠道不适、合并皮肤黄染等。
1.皮肤出现蜘蛛样红痣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蜘蛛样血管痣,且长时间未消退。
2.合并胃肠道不适
出现蜘蛛样血管痣者,伴有食欲不振、颜色、恶心、呕吐等症状,进食后可长时间不消化。
3.合并皮肤黄染
除上述症状,皮肤、黏膜颜色发黄,且不会自行消退。
出现上述情况者可能是存在病理性蜘蛛痣,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治疗
生理因素引起的蜘蛛痣不需要治疗,病理因素引起的蜘蛛痣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
1.药物治疗
服用甲睾酮片、复方八维甲睾酮胶囊对抗体内的雌激素,伴有肝功能损伤者使用水飞蓟、甘草酸等药物保护肝脏。
2.手术治疗
若蜘蛛痣反复出现,可通过外科手术将病损部位切除。
3.物理治疗
进行激光治疗,破坏异常扩张的血管,消除蜘蛛痣,或进行冷冻治疗,使病变组织坏死,达到消除蜘蛛痣的目的。
日常
蜘蛛痣日常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饮酒、监测皮损表现、定期复诊。
1.清淡饮食
保持饮食清淡,限制脂肪的摄入,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2.避免饮酒
酒精可损伤肝脏细胞,日常禁止饮酒,避免肝功能进一步下降。
3.监测皮损表现
注意观察皮肤表现,若蜘蛛痣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需立即就诊。
4.定期复诊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观察病情发展。
若是生理因素引起的蜘蛛痣,无需特别注意,后期可自行消失。
预防
蜘蛛痣可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合理避孕、规范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进行预防。
1.改善饮食习惯
避免进食高脂食物,限制酒精的摄入,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2.合理避孕
暂时无生育需求者可采取避孕措施,避免妊娠引起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可降低蜘蛛痣出现的概率。
3.规范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具有肝脏毒性的药物,或大量摄入雌激素,可保护肝功能,保持体内激素水平稳定。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本身患有脂肪肝、肝炎、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病情恶化影响肝功能,引起蜘蛛痣。
诊断
蜘蛛痣可通过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症状
皮肤出现蜘蛛样的红色痣,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厌食等症状,可能是存在蜘蛛痣。
2.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是否出现异常表现,对腹部进行叩诊,若出现移动性浊音,表示肝脏可能存在异常。
3.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等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肝功能异常、病毒感染等情况,明确蜘蛛痣出现的原因。
4.影像学检查
通过CT观察肝脏的结构,了解血管是否异常,可判断病情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