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分布支配的区域出现疼痛,疼痛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根据发病原因,可将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发病通常与脊椎病变、感染、创伤、妊娠等因素有关,会出现臀部、大腿、小腿后外侧等部位疼痛,伴有麻木、烧灼等异常感觉,少数轻症患者可自行缓解,部分严重者可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脊柱侧弯等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分布支配的区域出现疼痛,疼痛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根据发病原因,可将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发病通常与脊椎病变、感染、创伤、妊娠等因素有关,会出现臀部、大腿、小腿后外侧等部位疼痛,伴有麻木、烧灼等异常感觉,少数轻症患者可自行缓解,部分严重者可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脊柱侧弯等并发症。
症状
坐骨神经痛会出现疼痛、下肢感觉异常、活动受限等症状。
1.疼痛
由于坐骨神经受压、损伤,其分布区域,如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等部位会出现酸痛症状,部分伴有椎间盘突出者,腰背部位可出现疼痛。
2.下肢感觉异常
坐骨神经受压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下肢可出现麻木、僵硬、烧灼等感觉。
3.活动受限
坐骨神经支配的肌群无力,且局部伴有疼痛症状,在活动后疼痛加重,引起间接性跛行,导致活动受限。
病因
坐骨神经痛是由于脊椎病变、感染、外伤、妊娠等原因引起。
1.脊椎病变
若脊柱出现退变,引起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等情况,或局部存在肿瘤,会压迫、损伤周围的神经根,引起坐骨神经痛。
2.感染
细菌、病毒入侵机体引起感染,导致坐骨神经出现炎症,神经根出现水肿,导致发病。
3.外伤
外伤导致梨状肌痉挛或损伤坐骨神经,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诱发坐骨神经痛。
4.妊娠
女性妊娠期间,子宫不断增大,后期可压迫坐骨神经,导致发病。
就医
坐骨神经痛的就医指征有臀部下肢出现疼痛、下肢感觉异常、出现活动受限等。
1.臀部下肢出现疼痛
臀部、大腿、小腿出现疼痛,并且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需要就医。
2.下肢感觉异常
下肢出现麻木、烧灼感等异常感觉,持续时间长,无法自行消退,应前往医院就诊。
3.出现活动受限
下肢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疼痛,在休息后缓解,引起间歇性跛行,导致下肢活动受限,需及时前往医院诊治。
治疗
坐骨神经痛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理疗等方式改善病情。
1.一般治疗
发作期间减少患肢活动,可佩戴腰围,避免反复进行弯腰动作,以防加重不适。
2.药物治疗
服用布洛芬、塞来昔布等药物缓解疼痛,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2营养神经,若梨状肌出现痉挛,可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封闭治疗。
3.手术治疗
伴有腰椎间盘突出者,可采取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减压融合术等解除神经受压。
4.中医理疗
进行针灸、推拿等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弛紧张的肌肉,减少坐骨神经受到的刺激。
日常
坐骨神经痛日常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加强保暖、纠正不当坐姿等。
1.饮食
避免进食生冷食物,戒烟限酒,控制糖分、脂肪的摄入,避免过度肥胖。
2.避免过度劳累
禁止重体力劳动,避免频繁弯腰,减少腰部用力,保证充足的休息。
3.加强保暖
注意下肢、臀部保暖,避免直接坐、平卧在地板上,以防寒气刺激,天气寒冷时可热敷局部。
4.纠正不当坐姿
不可久坐,尽量选择端坐,不可翘二郎腿,可在脚下垫脚凳,避免腰背肌肉长期紧张。
预防
坐骨神经痛可通过避免久坐、加强保暖、科学运动等方式进行预防。
1.避免久坐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坐姿,不可翘二郎腿,一段时间后应起身活动,避免肌肉僵硬。
2.加强保暖
不可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气温降低时加强腰部、下肢的保暖,避免受寒。
3.科学运动
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加强关节稳定性,避免举重、仰卧起坐等对腰部负担较大的运动。
诊断
坐骨神经痛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1.体格检查
进行直腿抬高试验,若结果为阳性,且伴有下肢感觉异常、跛行等症状,患病可能性较大。
2.影像学检查
进行X线、CT检查、核磁共振等检查,了解脊椎结构是否出现改变,帮助明确病因,并且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3.电生理检查
帮助区分肌源性损害、神经源性损害,判断是否由于神经根损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