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痣狭义上指色素痣,是由于色素细胞增生形成,但广义上,色素痣、表皮痣、皮脂腺痣等均属于痣的范围。

痣较为常见,可出现在多数人群体表,通常在婴幼儿、青少年时期出现,部分可能逐渐增大。痣的出现通常与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药物、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表现为皮肤出现异常斑点,多呈圆形,黑色、褐色等多见。多数痣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少数可能出现恶化,转为黑色素瘤。

名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多发人群

婴幼儿 青少年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 色素异常

相关疾病

痤疮 湿疹 荨麻疹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皮肤镜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关手术

手术切除

医保

概述

痣狭义上指色素痣,是由于色素细胞增生形成,但广义上,色素痣、表皮痣、皮脂腺痣等均属于痣的范围。

痣较为常见,可出现在多数人群体表,通常在婴幼儿、青少年时期出现,部分可能逐渐增大。痣的出现通常与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药物、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表现为皮肤出现异常斑点,多呈圆形,黑色、褐色等多见。多数痣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少数可能出现恶化,转为黑色素瘤。

症状

痣可分为色素痣、表皮痣、皮脂腺痣,具体症状需根据痣的类型进行分析。

1.色素痣

皮肤上出现褐色、黑色、棕色等颜色的斑点,部分可呈青灰色、蓝灰色、粉红色,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晰,通常着色均匀,形状规则,可略微凸起。

2.表皮痣

皮肤上出现疣状丘疹、斑块,多呈黄棕色,形状不规则,通常呈带状分布。

3.皮脂腺痣

头部、颈部皮肤出现圆形斑块,斑块表面通常没有毛发生长,可逐渐增大、凸起。

病因

痣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激素水平异常、免疫抑制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部分痣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父母患病,下一代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若胚胎发育期间出现基因突变,可诱发痣的出现。

2.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可刺激皮肤下的黑色素细胞,导致黑色素分泌增多,诱发痣。

3.激素水平异常

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等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增高,部分痣具有激素依赖性,在此期间易发病。

4.免疫异常

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糖皮质激素,或感染HIV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受到抑制,引起黑素干细胞增殖,增加痣出现的风险。

就医

痣就医指征有痣性状改变、痣颜色改变、出现瘙痒出血症状、痣面积过大等。

1.痣性状改变

痣的大小、形状出现改变,如面积增大、形状变得不规则。

2.痣颜色改变

痣的颜色加深,或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的颜色。

3.出现瘙痒出血症状

痣生长部位出现瘙痒,且表面皮肤糜烂、出血,症状持续加重。

4.痣面积过大

痣的面积过大,如先天性色素痣直径超出20厘米。

出现上述现象表示痣存在恶变可能,需要立即就医诊治。

治疗

痣通常可进行一般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日常避免摩擦、抓挠痣表面皮肤,以防引起损伤,外出时注意防晒,适当进食橙子、柠檬等食物,其中含有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产生,避免病情加重。

2.物理治疗

通过激光治疗、冷冻治疗使病变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3.手术治疗

若痣面积较大,可采取外科手术将其切除,改善外在美观。

避免使用药物腐蚀,若痣反复受到刺激会增大其恶变风险。

日常

痣日常需注意保持皮肤完整性、注意防晒、规范治疗、监测病情发展等。

1.保持皮肤完整性

不可搔抓皮肤,以防引起皮损,保持局部干燥,选择宽松的衣物,减少痣受到的摩擦。

2.注意防晒

外出时使用遮阳伞进行防晒,避免黑色素生成增多,引起色素沉着。

3.规范治疗

需在医生建议下进行治疗,不可自行使用药物腐蚀,避免诱发恶变。

4.监测病情发展

注意观察痣的大小、颜色、形状是否出现改变,若持续增大,且颜色加深,需立即就医。

预防

痣可通过注意防晒、避免辐射刺激、规范用药、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

1.注意防晒

外出时使用遮阳帽、遮阳伞等工具,避免紫外线照射皮肤。

2.避免辐射刺激

远离辐射环境,避免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不可频繁进行X线、CT等检查。

3.规范用药

部分药物长期使用可抑制免疫,诱发痣的出现,需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切忌自行服用。

4.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有助于疾病的控制。

诊断

痣可通过体格检查、皮肤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若出现斑疹,颜色呈黑色、褐色等,略微凸起皮肤,可诊断为痣,并观察局部毛发生长情况、分布范围等,判断痣的类型。

2.皮肤镜检查

在皮肤镜下观察局部血管形态及痣与周围组织的分界关系,可辅助明确痣的性质。

3.病理学检查

若痣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伴有瘙痒、糜烂等,可能存在恶变倾向,需采取局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疾病性质。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