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疾病百科

中耳炎是发生在中耳部位的炎症性疾病。

耳朵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外耳、中耳和内耳。鼓膜外侧是外耳,内侧是中耳。若中耳部位出现炎症,则称为中耳炎。本病好发于儿童,2岁和5岁是两个发病高峰期。


家长平时应该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避免孩子将异物放入耳朵内。适当带孩子外出运动,增强免疫力。在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外出,以免孩子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继发中耳炎。

名称

中耳炎

就诊科室

耳鼻喉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耳痛 耳鸣 耳道流液 听力下降

相关疾病

鼻炎 过敏性鼻炎 耳鸣

相关检查

耳镜检查 咽鼓管检查 听力学检查 鼓室穿刺检查 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

相关手术

鼓膜穿刺术 鼓膜切开术 乳突根治术 鼓膜成形术

医保

概述

中耳炎是发生在中耳部位的炎症性疾病。

耳朵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外耳、中耳和内耳。鼓膜外侧是外耳,内侧是中耳。若中耳部位出现炎症,则称为中耳炎。本病好发于儿童,2岁和5岁是两个发病高峰期。

家长平时应该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避免孩子将异物放入耳朵内。适当带孩子外出运动,增强免疫力。在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外出,以免孩子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继发中耳炎。

症状

中耳炎的常见症状为耳部疼痛、耳朵流液、听力下降等。

1、耳部疼痛

在中耳炎急性发作时,由于鼓膜急性充血比较明显,因此患者会出现耳部疼痛的感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2、耳朵流液

对于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鼓膜穿孔后耳朵会流出水样、脓性分泌物。若是慢性单纯性中耳炎,耳朵流液的症状常呈间断性发作。若并发中耳胆脂瘤,则耳朵流液的症状可持续性出现。

3、听力下降

多数患者会伴有听力下降的现象,但是在疾病痊愈后可逐渐恢复。

病因

中耳炎的基本病因是病原体感染和咽鼓管功能障碍,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诱发因素。

1、病原体感染

当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中耳时,即可使中耳部位受到感染,从而引起中耳炎。

2、咽鼓管功能障碍

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均可能会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影响中耳分泌物引流,导致中耳炎。

3、诱发因素

若是平时存在过度吸烟、耳内异物、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均可能会增加中耳炎的患病几率。

就医

如果患者存在耳痛、耳鸣、耳道流液、听力下降等症状,且持续不见好转,甚至逐渐加重,则需要及时前往耳鼻喉科进行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耳镜检查、咽鼓管检查、听力学检查、鼓室穿刺检查等,从而明确是否存在中耳炎。

确诊后可以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红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唑肟钠、泼尼松等,常用术式是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成形术等。

治疗

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注意耳部清洁,洗澡、洗头时应该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耳内进水。同时需要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

病情较轻者可以使用苯酚甘油、过氧化氢溶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病情较重者可以使用红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等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3、手术治疗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进行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等治疗。对于化脓性中耳炎,通常需要进行乳突根治术、鼓膜成形术等治疗。

日常

中耳炎的日常注意事项包括坚持运动、保持耳部清洁、合理治疗等。

1、坚持运动

患者日常应该坚持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骑单车等,以提高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

2、保持耳部清洁

在患病期间需要时刻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沐浴时避免耳内进水。而且在疾病没有恢复前不可游泳,以免疾病迁延不愈。

3、合理治疗

一旦确诊患病,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不可盲目自行处理。

预防

中耳炎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杜绝吸烟、避免耳内进入异物、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措施进行预防。

1、调整饮食

日常饮食方面应该加强营养,多吃肉类、蛋类、奶类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2、杜绝吸烟

平时避免吸烟或者吸二手烟,以免刺激鼻窦、咽部等部位,从而诱发中耳炎。

3、避免耳内进入异物

注意不要将异物放入耳道,否则可能会擦伤外耳道,造成耳道感染。

4、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因为临床上大部分中耳炎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所以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对于预防中耳炎有重要意义。

诊断

中耳炎主要可以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医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病史

若是存在流行性感冒、鼻窦炎、咽炎等病史,现在突感耳部不适,则考虑患有中耳炎。

2、临床症状

当患者出现耳部疼痛、耳鸣、耳朵流液、听力下降等症状时,一般可以初步诊断为中耳炎。

3、医学检查

若高度怀疑存在中耳炎,患者可以前往医院进行耳镜检查、咽鼓管检查、听力学检查、鼓室穿刺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等进行明确诊断。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