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症一般指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入侵子宫肌层,但仍保留增生、脱落等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该疾病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部分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疾病,发病通常与宫腔手术、遗传、激素水平异常、子宫内膜炎症等有关,患者可出现经量增多、痛经、经期延长、性欲下降、慢性盆腔痛等症状。若病情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导致失血过多,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子宫肌腺症一般指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入侵子宫肌层,但仍保留增生、脱落等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该疾病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部分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疾病,发病通常与宫腔手术、遗传、激素水平异常、子宫内膜炎症等有关,患者可出现经量增多、痛经、经期延长、性欲下降、慢性盆腔痛等症状。若病情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导致失血过多,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
症状
子宫肌腺症指子宫腺肌症,通常会出现月经异常、痛经、性欲减退等症状,部分可出现贫血。
1、月经异常
入侵到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仍可正常脱落,导致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面积增多,月经量明显增加,且经期延长。
2、痛经
异位的子宫内膜在月经期间可释放炎症因子,导致前列腺素合成增多,子宫收缩剧烈,出现痛经,可向肛门、会阴等部位放射。
3、性欲减退
患者在性交时可出现疼痛,长此以往可引起性欲减弱。
4、贫血
若长期伴有经量过多,可引起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胸闷等症状。
病因
子宫肌腺症叫做子宫腺肌症,发病原因尚未明确,通常与宫腔手术、分娩、子宫内膜炎、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
1、宫腔手术
既往进行宫腔手术,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受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细胞侵入子宫肌层,引起发病。
2、分娩
生产过程中,子宫收缩剧烈可导致子宫细胞边界断裂,使其入侵肌层。
3、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在炎症的刺激下可出现损伤,增加发病风险。
4、激素水平异常
若患者高雌激素血症,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子宫内膜生长受不到抑制,可诱发子宫腺肌症。
就医
子宫肌腺症又称为子宫腺肌症,当出现月经异常、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等情况时需要就医。
1、月经异常
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在经期出现阴道大出血,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2、痛经进行性加重
在月经期间出现腹痛,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可向外阴、肛门等部位放射,难以忍受,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3、不孕
日常性生活规律,且未采取避孕措施,一年以上未自然怀孕,应立即就医诊治。
治疗
子宫肌腺症临床上指子宫腺肌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宫内置节育器等方式控制病情。
1、药物治疗
口服吲哚美辛、布洛芬、塞来昔布等药物缓解痛经,使用孕三烯酮、达那唑等药物使子宫内膜萎缩,缓解不适。
2、手术治疗
存在生育需求者,可进行病灶切除术,无生育需求者可通过子宫内膜去除术、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全子宫切除术等进行治疗。
3、宫内置节育器
在子宫内放置节育器,改善月经异常表现,延缓病情进展。
日常
子宫肌腺症通常指子宫腺肌症,日常应注意饮食、保持休息充足、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日常需限制雌激素的摄入,月经期间避免进食辛辣、生冷的食物,以防刺激肠道痉挛,加重痛经症状。
2、保持休息充足
月经来潮期间可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加重疼痛,保持情绪稳定,不可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
3、监测病情发展
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性状、痛经持续时间等,了解病情进展,若症状加剧,或出现发热、恶心、阴道大出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预防
子宫肌腺症一般叫做子宫腺肌症,可通过合理避孕、加强卫生护理、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
1、合理避孕
无生育需求者需注意避孕,可使用安全套、避孕药等降低意外妊娠的概率,减少人工流产的几率。
2、加强卫生护理
注意私处卫生,避免在经期性交,注意性生活卫生,降低感染的风险。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若存在生殖道畸形、高雄激素血症等情况,患病风险较高,可适当提高检查频率。
诊断
子宫肌腺症指子宫腺肌症,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超检查、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若发现子宫增大,且局部存在隆起,伴有压痛,且月经异常,患病可能性较大。
2、实验室检查
检测CA125的水平,若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患病,且可用于后期疗效的监测。
3、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磁共振成像等观察子宫形态,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情况,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结合上述结果做出诊断。
4、病理学检查
采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监测,若在子宫肌层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