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

疾病百科

运动损伤主要是指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的解剖结构出现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类伤害。


运动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并无特定的患病人群。患者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畸形、功能障碍、骨擦音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则会造成其病情持续加重,从而导致其出现习惯性损伤的情况。

名称

运动损伤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局部疼痛 肿胀 畸形 活动受限及负重困难

相关疾病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折

相关检查

视诊 触诊 血常规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X线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超声检查

相关手术

骨折复位术 关节镜韧带修复术

医保

概述

运动损伤主要是指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的解剖结构出现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类伤害。

运动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并无特定的患病人群。患者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畸形、功能障碍、骨擦音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则会造成其病情持续加重,从而导致其出现习惯性损伤的情况。

症状

运动损伤的症状与损伤组织和部位有关,具体如下:

1.骨与关节损伤

患者出现骨折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骨擦音、患肢畸形等不适症状;关节脱臼的患者则会出现局部弹性固定、关节盂空虚等症状。

2.软组织损伤

患者的肌腱、肌腱止点等部位受到损伤时,可导致其出现相应肢体疼痛、活动受限、负重受限等症状;患者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韧带等部位出现损伤时,其可表现为活动时疼痛、相应关节稳定性下降等。

3.脏器损伤

患者出现轻度颅脑损伤的情况时,可使其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适症状,病情较重者则会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患者的胸部出现损伤,引发血气胸或肺损伤时,其还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腹部深筋膜出现损伤,造成其腹腔内的脏器进入裂口时,患者可表现为腹痛、腹胀等。

4.神经损伤

运动损伤造成神经牵拉或脊髓压迫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情况。脊柱移位引起的脊髓受压可促使患者出现不全性或完全性截瘫的情况;椎间盘退变、韧带损伤等原因导致患者的周围神经和脊髓受压时,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等情况,促使患者出现相应区域的肌肉萎缩、感觉异常、运动异常等病变。

5.多发损伤

患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损伤时,其可能会出现神经支配区域疼痛、昏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肢体远端缺血等不适症状。

病因

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准备运动不足、运动安排不合理、身体和精神状态较差、运动装备准备不充分等原因引起的。

1.准备运动不足

患者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不足时,局部的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柔韧性较差,患者此时进行剧烈的运动则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2.运动安排不合理

患者身体的承受能力较差,此时进行难度较大或强度较高的运动项目时,可能会引起体力不支,使其出现运动损伤的表现。

3.身体和精神状态较差

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精神状态较差时,可能会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的心理,从而导致其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增大。

4.运动装备准备不充分

患者的运动装备准备不充分时,无法对足部和脚踝等部位提供足够的支撑和避震效果,患者此时也会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就医

运动损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后遗症形成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损伤的部位以及受损的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2.病情加重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表现时,需要立刻寻求医生的帮助,减轻其颅脑损伤的情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3.后遗症形成

患者出现习惯性损伤、心理障碍等后遗症时,应当立即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

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时,应该立即停止运动,使用冰袋对局部进行冰敷,有助于促进血管收缩,减慢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减轻其局部肿胀的症状;患者出现肌肉痉挛的情况时,可以对局部进行热敷。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帮助减轻其损伤部位疼痛的症状。

3.手术治疗

患者出现局部骨折的情况时,可以采用骨折复位术进行治疗,使其断肢骨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恢复正常,改善患者关节活动障碍的情况;患者还可以进行关节镜韧带修复术,修复损伤的韧带,重建韧带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

日常

运动损伤日常应注意病情观察、合理膳食、调节情绪等。

1.病情观察

患者患病期间应该注意观察固定部位的血运情况,局部出现血运障碍或固定失败的情况时,应该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合理膳食

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多吃鸡蛋、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促进病情恢复,尽量避免食用辣椒、芥末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3.调节情绪

患者平时应该尽量保持心情愉悦,促使自己处于放松的状态中,及时消除不良情绪,以免对其病情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

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有做好热身准备、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佩戴护具等。

1.做好热身准备

患者运动之前应该做好热身准备,提高肌肉、韧带的柔韧性,以免其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不利于机体健康。

2.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患者平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避免进行自身难以承受的运动,合理运动可以帮助避免过度运动引起的损伤。

3.佩戴护具

患者进行滑雪、马拉松等运动时,应该穿戴合适的运动护具,为足部和脚踝提供足够的支撑,有助于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诊断

运动损伤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可以通过视诊观察患者损伤的部位是否存在局部肿胀、畸形、皮下淤斑等表现,了解患者病情的基本情况。

2、触诊

对患者进行触诊检查时,能够了解其是否存在皮温异常、骨擦音、活动障碍等不适症状,对其病情轻重进行评估。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局部出血的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的表现。

2、凝血功能检查

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情况是否正常。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可以明确其骨折的部位以及骨折的范围,明确患者病情的轻重。

2、CT检查

CT检查可以显示患者骨损伤的部位,判断其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的情况。

3、MRI检查

患者进行MRI检查时,可以观察其是否存在肌肉、肌腱、关节软骨、关节囊、血管、神经等软组织损伤的情况。

4、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损伤部位血管、血流变化情况,对穿刺的部位进行引导。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