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

疾病百科

鱼鳞病是一种角化障碍性皮肤病,多见于幼儿群体,目前无法治愈。

根据发病原因将鱼鳞病分为先天性鱼鳞病、获得性鱼鳞病,该疾病多存在遗传倾向,发病与遗传、甲状腺功能障碍、免疫异常、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发病后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水疱、糜烂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皮温增高、继发感染、视力下降等并发症,通常无法根治,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能自行缓解。

名称

鱼鳞病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皮肤干燥 鳞屑 皮肤皲裂

相关疾病

痤疮 湿疹 荨麻疹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鱼鳞病是一种角化障碍性皮肤病,多见于幼儿群体,目前无法治愈。

根据发病原因将鱼鳞病分为先天性鱼鳞病、获得性鱼鳞病,该疾病多存在遗传倾向,发病与遗传、甲状腺功能障碍、免疫异常、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发病后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水疱、糜烂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皮温增高、继发感染、视力下降等并发症,通常无法根治,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能自行缓解。

症状

鱼鳞病可分为寻常型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性连锁鱼鳞病、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获得性鱼鳞病,需根据病情分析症状。

1.寻常型鱼鳞病

皮肤上会出现褐色的鳞屑,如鱼鳞状,手掌、足底纹理清晰,皮肤较为干燥,冬季较为严重。

2.板层状鱼鳞病

身体表面出现棕灰色鳞屑,部分伴有眼睑外翻、唇外翻等情况。

3.性连锁鱼鳞病

皮肤干燥粗糙,出现黑色的鳞屑,可随着气候变换出现减轻或加重。

4.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皮肤上出现疣状鳞屑,皮肤发红,出现糜烂、水疱,易继发感染,引起异味。

5.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患儿全身皮肤紧张,颜色发红,表面附着鳞屑。

6.获得性鱼鳞病

皮肤上出现较大块鳞屑,可发生于掌心、足底、皮肤褶皱部位。

病因

鱼鳞病通常是由于遗传、营养不良、药物刺激、疾病因素等引起。

1.遗传

鱼鳞病属于遗传性疾病,若父母患有鱼鳞病,下一代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2.营养不良

由于偏食、挑食导致缺乏维生素,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诱发鱼鳞病。

3.药物刺激

长期使用丁酰苯类药物、烟酸等药物,可能会诱发鱼鳞病。

4.疾病因素

若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霍奇金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会诱发获得性鱼鳞病。

就医

鱼鳞病的就医指征有皮肤出现鱼鳞样皮屑、出现眼睑外翻、手足功能障碍等。

1.鱼鳞样皮屑

皮肤上出现鱼鳞样皮屑,呈灰色、褐色、黑色等,分布在身体多处皮肤,手掌足底纹理加深,需要就医处理。

2.出现眼睑外翻

眼睑出现外翻,且本身不患有眼部疾病,身体多处出现皮损,需要及时就诊。

3.手足功能障碍

手掌脚部皮肤皲裂引起疼痛,严重者出现功能障碍,且皮肤角化过度,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治疗

鱼鳞病患者可采取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不适。

1.一般治疗

日常可使用温水沐浴,软化皮肤角质,使用海绵摩擦皮肤帮助祛除皮屑,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水润。

2.心理治疗

由于外观异常,患者可能存在悲观、抑郁等情况,需使患者正确的认知疾病,并通过心理支持疗法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3.药物治疗

使用水杨酸软膏、维A酸乳膏等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促进角质层脱落,若继发感染,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控制感染。

日常

鱼鳞病日常应注意饮食、保持皮肤卫生完整、科学治疗、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避免进食海鲜、辣椒、生姜等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营养均衡。

2.保持皮肤卫生完整

每日使用温水清洁皮肤,加强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化产品,不可抓挠皮肤,以防引起皮肤损伤,继发细菌感染。

3.科学治疗

遵医嘱用药治疗,不可随意调整服药剂量,切忌自行停药,否则可影响治疗效果。

4.监测病情发展

注意观察皮肤,判断皮损有无好转,了解病情发展情况。

预防

可通过健康饮食、加强皮肤护理、加强孕期检测等方式预防鱼鳞病。

1.健康饮食

保持饮食营养均衡,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有利于维持皮肤屏障,降低发病风险。

2.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长期处于干燥环境引起皮肤缺水,注意皮肤保湿,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

3.加强孕期监测

若父母患有鱼鳞病,在妊娠期间,需按时进行孕检,并进行相关遗传咨询,降低新生儿的患病风险。

诊断

鱼鳞病可通过体格检查、病理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方式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若出现皮肤出现鱼鳞样皮屑,伴有皮肤角化、脱屑等症状,患病可能性较大。

2.病理学检查

采取局部皮肤组织在放大镜下观察,了解局部血管分布、角化情况等,帮助排除其他可引起皮肤鳞屑的疾病,并且可明确疾病的类型。

3.基因检测

判断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帮助明确病因,为后期的治疗提供辅助。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