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颤

疾病百科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进行非自主性、节律性摆动或者跳动。

眼球震颤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将眼球震颤分为先天性眼震和后天性眼震,前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后者多与视觉系统、眼外肌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

眼球震颤的主要症状为无法控制的眼球运动、视力减退、物体晃动感等,当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应该尽早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名称

眼球震颤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部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

药物医疗 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眼球运动异常 物体晃动感 视力异常

相关疾病

白内障 青光眼 近视

相关检查

眼底检查 眼震图 验光及视觉检查 视野检查 脑CT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相关手术

中间带移位术 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医保

概述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进行非自主性、节律性摆动或者跳动。

眼球震颤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将眼球震颤分为先天性眼震和后天性眼震,前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后者多与视觉系统、眼外肌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

眼球震颤的主要症状为无法控制的眼球运动、视力减退、物体晃动感等,当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应该尽早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症状

眼球震颤的常见症状包括眼球运动异常、物体晃动感、视力异常等。

1、眼球运动异常

眼球震颤主要表现为眼球无法控制的运动,而双眼运动形式、方向和幅度等存在个体差异性。

2、物体晃动感

患者看外界物体时会出现明显的晃动感,还容易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3、视力异常

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减退、复视等情况,部分患者为了看清物体还会不自主偏头、侧脸、摇头或者点头。

病因

眼球震颤可以分为眼源性眼震、耳源性眼震、中枢性眼震等,具体的原因与疾病的类型有关。

1、眼源性眼震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先天性眼球畸形、白内障、黄斑损害等情况,就可能引起眼球震颤。

2、耳源性眼震

如果患有梅尼埃病、中耳炎、迷路炎等耳源性疾病,也可能增加眼球震颤发生的风险,需要人们提高重视。

3、中枢性眼震

中枢性眼震一般继发于脑炎、脑瘤、脑外伤、脑卒中等中枢性疾病。

就医

眼球震颤的就医流程包括观察体征、选择科室、相关检查等。

1、观察体征

如果患者存在眼球震颤的表现,且伴有眩晕、耳鸣、头痛、视力障碍等情况,则需要警惕眼球震颤。

2、选择科室

疑似眼球震颤的患者应该前往医院的眼科就诊,如果伴有眩晕、耳鸣等症状,也可以前往耳鼻喉科就诊,如果眼球震颤是由中毒所致的,则需要立即前往急诊科。

3、相关检查

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眼震图、验光和视觉检查、眼底检查、脑部CT等检查,从而诊断疾病。

治疗

眼球震颤需要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应该配合医生进行屈光矫正,避免进一步影响视力。

2、药物治疗

成人患者可以考虑按照医嘱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肌肉松弛剂、肉毒杆菌毒素等干预疾病,治疗期间不可以随意改变用药的剂量,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3、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例如中间带移位术、本体感受器切除术等。

日常

眼球震颤日常护理方法包括规律作息、科学用眼、监测病情等。

1、规律作息

患者需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晚上不可以熬夜,避免对病情产生负面影响。

2、科学用眼

患者平时应该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防止眼睛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也不宜长时间处于黑暗的环境,应该使视野照明保持在极佳的状态。

3、监测病情

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病情的控制情况。

预防

眼球震颤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眼震无法预防,而生活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治疗原发疾病等方法有利于降低后天性眼震发生的几率。

1、生活管理

人们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劳逸结合,防止用眼过度,从而帮助预防后天性眼震。

2、改善工作环境

人们工作时应该保证周围环境内光线充足明亮,不宜长期在光线昏暗的环境内工作,避免损伤眼睛,引起后天性眼震。

3、治疗原发疾病

人们还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如果存在眼源性疾病、耳源性疾病等,应该尽早治疗疾病,防止引起后天性眼震。

诊断

眼球震颤的诊断方法包括眼震图检查、验光和视觉检查、眼底检查等。

1、眼震图检查

该检查能够客观记录患者眼球震颤的速度、频率、幅度和方向等,从而初步诊断疾病。

2、验光和视觉检查

验光检查主要用于观察患者的屈光状态,而视觉检查一般用于检测眼睛分辨对图形反差很明显的小目标的能力,最终全面了解眼睛的形觉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帮助诊断疾病。

3、眼底检查

该检查的目的在于排除玻璃体、视网膜等部位的疾病,辅助确诊疾病。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