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聚集形成的血肿。
临床上根据发病速度将其分为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亚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慢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病通常与颅脑外伤有关,会引起周围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并刺激、损伤周围脑组织神经,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癫痫、感觉障碍、偏瘫等情况,甚至伴随终身。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聚集形成的血肿。
临床上根据发病速度将其分为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亚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慢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病通常与颅脑外伤有关,会引起周围血管损伤、出血,形成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并刺激、损伤周围脑组织神经,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癫痫、感觉障碍、偏瘫等情况,甚至伴随终身。
症状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瞳孔改变、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症状。
1.头痛恶心
随着血肿的增大,颅内压出现增高,会引起头部胀痛,伴有恶心、眩晕、呕吐等症状。
2.瞳孔改变
出血增多,视神经可能受到压迫,引起瞳孔缩小,若压迫脑干部位,会出现瞳孔散大。
3.意识障碍
周围脑组织受到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意识障碍,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情况。
4.肢体抽搐
自主神经功能损伤引起功能障碍,引起癫痫发作,出现四肢抽搐的表现。
病因
硬脑膜外血肿通常是由于外伤、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引起。
1.外伤
头部出现外伤,导致颅骨损伤,引起脑膜中动脉损伤、出血,形成血肿,多位于颞部。
2.血管畸形
若脑膜中动脉发育畸形,在受到刺激或血管内压力增高时,血管壁易出现损伤,引起出血,在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形成血肿。
3.凝血功能障碍
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可导致自身凝血功能障碍,脑部受到轻微外力刺激即可引起损伤、出血,诱发硬脑膜外血肿。
就医
硬脑膜外血肿的就医指征有头部受创、出现头痛恶心症状、出现昏迷等。
1.头部受创
头部受到外力刺激,或出现车祸、高空坠落等情况,无论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均需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2.出现头痛恶心症状
头部受创后立即或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无法自行缓解,应就医检查。
3.出现昏迷
突然出现昏迷,无法唤醒,或自行醒来后再次陷入昏迷,需立即就医诊治。
治疗
硬脑膜外血肿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手段促进机体恢复。
1.药物治疗
使用血凝酶、维生素K1等药物帮助止血,以防血肿持续增大,使用甘露醇、高浓度生理盐水等降低颅内压,口服谷维素、甲钴胺等药物促进损伤神经修复。
2.手术治疗
血肿较大者可采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避免病情加重。
3.康复治疗
后期可进行运动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帮助恢复关节功能,改善语言表述能力。
日常
硬脑膜外血肿日常应注意饮食、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适当摄入维生素、蛋白质,不可饮酒,以防刺激机体引起血压增高,加重病情。
2.避免剧烈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外界的刺激。
3.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注意心理护理,以防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4.检测病情发展
观察自身症状,若出现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预防
硬膜外血肿可通过避免高危运动、加强头部防护、科学用药等方式进行预防。
1.避免高危运动
避免进行摔跤、骑马、滑板等运动,此类运动易引起跌倒损伤,增加患病的风险。
2.加强头部防护
运动、骑车时佩戴专业的防护工具,保护头部,可在家具尖锐处包裹软垫,地板上铺设地毯,降低头部损伤的风险。
3.科学用药
在医生建议下服药,不可自行大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防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诊断
硬膜外血肿可通过体格检查、颅脑CT、脑血管造影、X线平片等检查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并询问既往史,若在头部受创后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患病风险加大。
2.颅脑CT
可观察局部组织的密度,若硬脑膜外出现弓形高密度影,可做出诊断。
3.脑血管造影
观察脑血管形态,明确损伤的部位,并且评估是否存在其他病变的风险。
4.X线平片
观察颅骨是否损伤及损伤程度,明确病因,并且可通过骨折线愈合情况了解病情恢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