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是一种由于体内营养比例失衡或者摄入不足所造成的疾病。
营养不良指体内各大营养元素摄入不够或者比例失衡,无法有效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求,从而对生理健康、机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通常认为,水、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脂肪、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为人体必需营养素,如果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大,便会引起消化不良;若摄入过多,尤其是脂肪堆积在体内,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均属于营养不良范畴,根据病因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营养不良;根据营养素种类分类,通常可以分为干瘦型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营养不良是一种由于体内营养比例失衡或者摄入不足所造成的疾病。
营养不良指体内各大营养元素摄入不够或者比例失衡,无法有效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求,从而对生理健康、机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通常认为,水、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脂肪、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为人体必需营养素,如果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大,便会引起消化不良;若摄入过多,尤其是脂肪堆积在体内,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均属于营养不良范畴,根据病因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营养不良;根据营养素种类分类,通常可以分为干瘦型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
症状
营养不良的典型症状一般包括体重减轻、身材消瘦、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营养不良的症状通常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决定,包括干瘦型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等。
一、干瘦型营养不良
1、体重减轻,消瘦明显,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2、皮下脂肪变少,皮肤容易起皱,脸颊凹陷,毛发又干又细又黄。
3、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以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
二、恶性营养不良
1、以凹陷性水肿为主,起初仅表现在下肢脚踝部,严重时可导致面部、躯干部水肿,甚至出现腹水。
2、身材消瘦、四肢冰凉、指甲生长速度缓慢、肌张力变低、神情呆板、毛发容易折断。
3、食欲不振,容易恶心、腹泻。
4、血压下降、心跳变慢。
三、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
1、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皮肤干枯缺乏弹性等。
2、特征性水肿。
病因
营养不良的病因一般包括母乳喂养不足、辅食添加不当、偏食挑食、优质蛋白摄入不足、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或高代谢疾病等。
营养不良的病因通常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决定,包括干瘦型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等。
1、干瘦型营养不良
母乳喂养不足、辅食添加不当、患儿存在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充分等,为干瘦型营养不良基本病因,多见于早产儿,成年患者常与贫困摄食不足有关。
2、恶性营养不良
婴幼儿是由母乳喂养不足、辅食中缺乏蛋白质所引起;成年人通常是由长期摄入食物,缺乏优质蛋白所导致。
3、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
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即由继发于其他疾病所造成的营养不良,如厌食、吞咽困难导致摄食不足;患有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甲亢等疾病引起营养素吸收障碍,消耗过大无法满足机体所需等。
就医
当体重低于标准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过低时,需要高度怀疑营养不良,应尽快就医。
一般认为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营养科或消化内科:
1、发现自身体重比标准体重低90%。
2、身体质量指数不足18.5kg/m2。
就医后,常见问诊内容大致如下:
1、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不舒服,具体哪里不舒服;
2、之前是否来医院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怎样;
3、治疗效果怎样,有无药物过敏史等。
一般会先根据就诊者病情进行量表测定,后根据测定结果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由于营养不良属于长期病程,所以需要长期就医随访。
治疗
营养不良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以补充营养为主,比如干瘦型营养不良应给予高能量饮食;恶性营养不良需要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充分补充能量与优质蛋白,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状态;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则应该尽快治疗原发病,补充水分、电解质等。
2、药物治疗
以肠外营养治疗为主,药物包括维生素、葡萄糖、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添加双歧杆菌、酵母菌、多酶片等消化类药物。
3、手术治疗
一般只针对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足,比如与癌症有关的营养不良,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上消化道梗阻造成的进食障碍患者,需要做胃肠造口术等。
日常
营养不良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做好饮食调理、家庭护理、病情监测等。
1、饮食调理
重在平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豆制品、奶制品、动物瘦肉,保证维生素、膳食纤维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摄入均衡,有助于改善营养不良状态。
2、家庭护理
包括合理、科学喂养婴幼儿,避免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对于容易腹泻的患者,饮食应尽量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适当运动,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卫生,预防感染等。
3、病情监测
一般需要自行监测皮脂厚度、体重等相关指标,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大便常规、生化、血常规等项目。
预防
营养不良的预防措施有加强营养指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预防治疗疾病等。
1、加强营养指导
对于婴幼儿,鼓励母乳喂养,若母乳不足,甚至无母乳,则应该选用高优质蛋白代乳品,避免单纯喂养淀粉类食品;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做好食物正确搭配,适当摄入豆制品、鸡蛋、动物瘦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坚持体格锻炼,积极纠正不良饮食与卫生习惯,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行,保证睡眠时间充足。
3、积极预防治疗疾病
预防并治疗传染病,避免疾病发展至晚期阶段引起消化不良。
诊断
营养不良的诊断方法有营养筛查、营养评估、综合测定等。
1、营养筛查
①营养风险筛查
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人群需要给予营养支持方案。
②营养不良风险筛查
建议选择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有助于发现个体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危险和营养不良。
③营养不良筛查
常用筛查指标为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可用来判断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
2、营养评估
目的是帮助有营养、代谢问题,需要进行特殊喂养的营养不良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3、综合测定
经过营养评估得知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严重程度后,为了明确营养不良类型、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做营养综合测定,包括膳食调查、体能检查、器械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