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

疾病百科

乙肝一般指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为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造成的肝脏慢性病。


慢性乙型肝炎通常是由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6个月以上,使肝脏发生程度不一的肝纤维化或者炎症性坏死的慢性病,属于传染性疾病范畴,主要传染源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但传染性和疾病所处状态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抵抗力较强,对低温、高热、紫外线和常规浓度的消毒剂均能够耐受,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经血液、血液制品、破溃的皮肤黏膜等,同时也可通过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应加以防范。

名称

乙肝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多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

治疗方法

日常调理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肝区触痛 肝病面容 肝脾肿大

相关疾病

肝炎 肝病 慢性支气管炎

相关检查

临床诊断 影像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相关手术

肝移植手术

医保

概述

乙肝一般指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为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造成的肝脏慢性病。

慢性乙型肝炎通常是由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6个月以上,使肝脏发生程度不一的肝纤维化或者炎症性坏死的慢性病,属于传染性疾病范畴,主要传染源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但传染性和疾病所处状态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抵抗力较强,对低温、高热、紫外线和常规浓度的消毒剂均能够耐受,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经血液、血液制品、破溃的皮肤黏膜等,同时也可通过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应加以防范。

症状

乙肝症状一般有全身乏力、尿液发黄、头昏不适、厌油腻、食欲不振、睡眠障碍、肝区触痛不适、大便溏稀、肝病面容、蜘蛛痣、肝脏与脾脏肿大等。

般轻中度乙肝症状通常并不典型,比如会反复出现全身乏力、尿液发黄、头昏不适、厌油腻、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不佳、肝区不适或者触痛等症状,部分病例症状与体征不明显。重度乙肝则会有明显、持续的肝脏炎症反应,包括腹部胀痛、大便溏稀、脸色发暗失去光泽、皮肤干燥且粗糙、手掌长出红斑,按压之后褪色变白、身上新长出中心为红点的蜘蛛痣等,肝脏肿大的患者还可自觉左肋下发胀。

病因

乙肝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液体液、母婴等途径进行传播。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一般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乙肝的基本病因,一般持续6个月以上可导致肝脏出现程度不一的肝脏纤维化、炎症性坏死。

2、血液体液传播

日常生活中通过血液透析、手术、共用牙刷、刮胡刀、纹身、修足等方式,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从破溃的皮肤或者黏膜进行传播,从而引起乙肝。

3、母婴传播

传播方式大致包括在母亲子宫内,婴儿通过胎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围生期间婴儿因为破溃的皮肤黏膜接触到母亲血液、阴道分泌物等被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以及分娩后婴儿与母亲亲密接触传播。

就医

乙肝一般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慢性疾病,若在早期阶段没有及时控制,病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较为严重的疾病,所以一经发现建议积极就诊、定期检查。

当乙肝患者早期没有有效控制病情,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时,应立即就医、定期检查,以防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较为严重的疾病,就医指征大致如下:

1、乙肝病程已经超过6个月,或者发病日期不规律,伴有厌油腻、全身乏力、肝区不适、胸前长有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与体征时,均应该就医治疗。

2、有乙肝表现,且存在输血、不洁注射史、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史等,均需要警惕乙肝的可能,应尽快就诊于消化内科、肝病科或者传染病科。

治疗

乙肝的治疗方法包括日常调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日常调理

乙肝患者应注意多休息,合理进食,增强自信心,多吃高维生素、高蛋白、容易消化类食物,严格戒烟戒酒,如果并发肝性脑病,则需要给予低蛋白饮食。

2、药物治疗

由于乙肝发病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恩替卡韦、干扰素-α、拉米夫定、替诺福韦、聚乙二醇干扰素-α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3、手术治疗

乙肝通常无须做手术,但如果病情严重,已经发展成终末期肝硬化、肝衰竭,可能需要进一步做肝移植手术,同时终身辅以抗病毒药物防止乙肝复发。

日常

乙肝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做好生活调理,如休息和运动、饮食,以及日常病情监测等。

1、休息和运动

乙肝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舒缓精神压力,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运动。

2、饮食

包括积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膳食营养均衡,适当多吃些新鲜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素、维生素成分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或不吃高脂、高糖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严格戒烟戒酒等,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和肝脏损害。

3、日常病情监测

因为乙肝病情复杂且多变,所以确诊后患者必须遵医嘱定期来医院随访观察,监测疾病进展情况。

预防

乙肝预防措施一般包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用血与献血安全、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等。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比如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刮胡刀等物品,不去缺乏消毒条件的牙科诊所进行拔牙操作,接触乙肝患者后及时洗手等。

2、注意用血与献血安全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血制品、母婴等途径进行传播,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用血与献血安全,献血前先接受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的检查,新生儿注意进行阻断治疗。

3、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有助于预防乙肝,接种后还应定期检查抗体滴度,必要时再加强注射一次。

诊断

乙肝诊断方法一般包括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

1、临床诊断

采集受检者体检、病史是临床上诊断乙肝的基础,一般医生会询问受检者的年龄、职业、有无抽烟喝酒、多个性伴侣和输血史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具体包括腹部B超、CT、核磁共振成像、瞬时弹性成像等,其中腹部B超是检查肝脏较为常用的方法,有助于明确肝、脾形态、大小、血管等情况;CT和核磁共振成像对鉴别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敏感度较高;瞬时弹性成像能够判断出是轻度、进展期肝纤维化还是早期肝硬化等。

3、病原学检查

如HB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体、HBVe抗原和抗体、HBV核心抗原和抗体等,根据阳性结果来诊断乙肝、明确传染性。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