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又被称为婴儿玫瑰疹、第六病,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
幼儿急疹是2岁以内儿童常见的出疹性疾病之一,患病高峰年龄为6月龄-15月龄,患儿会出现突然高热的情况,体温一般在39度及以上,持续3天至5天左右体温会骤然下降,随后出现皮疹。
临床上幼儿急疹一般是由于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者7型、肠道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可通过接触幼儿急疹感染者的唾液或者呼吸道分泌物等来传播。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幼儿急疹又被称为婴儿玫瑰疹、第六病,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
幼儿急疹是2岁以内儿童常见的出疹性疾病之一,患病高峰年龄为6月龄-15月龄,患儿会出现突然高热的情况,体温一般在39度及以上,持续3天至5天左右体温会骤然下降,随后出现皮疹。
临床上幼儿急疹一般是由于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者7型、肠道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可通过接触幼儿急疹感染者的唾液或者呼吸道分泌物等来传播。
症状
幼儿急疹症状主要包括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1.发热
患儿通常会出现突然高热的现象,体温一般在39度及以上,部分患儿可出现40度及以上的体温,持续3天至5天左右,在高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惊厥的现象。
2.皮疹
高热消退后即可出现皮疹,通常为粉红色、扁平或者凸起、细小、密集的斑丘疹,在按压皮疹时可出现褪色的情况。皮疹一般首先出现在颈部、胸部以及腹部,随后会扩散至面部以及四肢等。
3.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儿可能会在发热之前或者发热期间出现耳部、枕部淋巴结肿大的现象,一般不严重。
病因
幼儿急疹的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
幼儿急疹通常是由于人类疱疹病毒6型、人类疱疹病毒7型、柯萨奇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B型、埃可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健康的患儿可通过接触受感染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者唾液而被感染。
幼儿急疹多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至15个月左右的宝宝,主要是由于宝宝从母体接受的抗体能够帮助保护机体,降低多种病毒感染的几率,而随着生长发育,从母体接受的抗体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因此6个月以上的宝宝更容易患有此病。
就医
幼儿急疹的就医方式通常包括观察症状、选择科室、进行相关检查。
1.观察症状
若发现幼儿出现高热3天至5天左右,退热后皮肤出现皮疹的情况,则可高度怀疑存在幼儿急疹。
2.选择科室
家长需要带患儿到医院的儿科就诊,若是医院有设立小儿皮肤科,也可选择此科室就诊。
3.进行相关检查
通常幼儿急疹不需要给予实验室检查,但是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够帮助一些特征不典型的患儿来排查发热的原因。
治疗
幼儿急疹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儿需要在平时多注意休息,适当的增加饮水量以免出现脱水的情况,避免搔抓出疹部位,保证皮肤的干燥性。
2.对症治疗
若是高热引起患儿不适,则可以使用退热贴来帮助退热,也可以使用温毛巾擦拭患儿血管比较丰富的部位,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来缓解。
3.对因治疗
若是免疫力下降的患儿,则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比如更昔洛韦分散片、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颗粒等。
日常
幼儿急疹日常护理方法一般为生活管理、饮食管理、病情监测等。
1.生活管理
患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休息,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在出疹期间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易怒的情况,家长需要在平时多给予关注以及支持、陪伴等。
2.饮食管理
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应在患病期间以少食多餐的方式为主,不可强迫患儿进食。
3.病情监测
患儿患病期间,家长需要注意监测发热的情况以及患儿的精神状态情况,了解疾病变化情况。
预防
幼儿急疹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生活用品消毒以及避免接触其他患儿的方式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
家长平时需要教育孩子注意卫生,饭前便后需要洗手,不使用带有细菌或者病毒的手触碰眼睛或者鼻子等部位。
2.生活用品消毒
日常生活中需要定期给宝宝的玩具、餐具以及家具等进行消毒处理,有助于预防疾病。
3.避免接触其他患儿
若是宝宝身边有幼儿急疹患者,家长需要避免让宝宝与患者接触。
诊断
幼儿急疹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血液检查来共同诊断。
1.明确症状
医生通过皮疹的特点来诊断幼儿急疹,患者在出疹前可能会出现持续3-5天左右的发热,在退热后可出现皮疹,通常皮疹首先出现在颈部或者胸部、腹部等,随后可扩散至面部或者四肢等。皮疹一般不会出现瘙痒的症状,持续时间在1-2天,皮疹的颜色一般为粉红色、细小以及密集的斑丘疹,通常形状为扁平的或者存在凸起,在按压后可褪色。
2.血液检查
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帮助排查发热的原因,幼儿急疹的血液检查结果通常为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在发热早期出现升高的现象,在疾病发作的3-6天左右达到最低点,随后7-10天左右可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