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是指牙髓软组织出现炎性病变,可见于各年龄阶段。
牙髓炎的出现通常与细菌感染、刷牙不当、外力撞击、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会出现牙龈红肿、疼痛等症状,疼痛可向周围放射,在进食时加重,严重者可能影响睡眠。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牙髓炎,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牙髓组织会出现坏死,诱发根尖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甚至可引起牙齿脱落,影响咬合关系。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牙髓炎是指牙髓软组织出现炎性病变,可见于各年龄阶段。
牙髓炎的出现通常与细菌感染、刷牙不当、外力撞击、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会出现牙龈红肿、疼痛等症状,疼痛可向周围放射,在进食时加重,严重者可能影响睡眠。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牙髓炎,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牙髓组织会出现坏死,诱发根尖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甚至可引起牙齿脱落,影响咬合关系。
症状
牙髓炎通常会出现牙龈红肿、疼痛、口臭、牙齿松动等症状。
1、牙龈红肿
在炎症的刺激下,牙龈组织出现肿胀、化脓,触摸时可出现波动感。
2、疼痛
牙齿疼痛明显,在进食过酸、过烫的食物时可能加重,且疼痛向下颌、颞部等部位放射,在夜间加剧,可能会影响睡眠。
3、口臭
牙龈处出现大量脓液,并伴有致病菌的代谢产物,若不及时清洁口腔,会引起异味。
4、牙齿松动
若牙髓坏死,可出现牙齿松动,牙齿咬合力下降,影响进食。
病因
牙髓炎通常是由于感染引起,可能与外伤、龋齿、牙周病等原因有关。
1、外伤
牙齿受到外力刺激出现断裂,导致牙根尖部血管出现损伤,或牙髓组织暴露在外,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引起炎症。
2、龋齿
不良饮食、口腔卫生护理不当等因素可引起龋齿,若龋损持续扩大,可波及牙根部位,导致牙髓与外界相通,诱发牙髓炎。
3、牙周病
牙周病患者牙周袋内存在大量的病菌,可扩散至根管部位,引起牙髓感染,出现炎症。
就医
牙髓炎的就医指征有牙齿出现损伤、牙齿异常疼痛、无法正常进食等。
1、牙齿出现损伤
牙齿出现断裂或存在龋洞,且损伤严重,甚至可观察到牙根部位,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诊治。
2、牙齿异常疼痛
牙齿出现疼痛,向同侧面部放射,在夜间加重,甚至引起失眠,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3、无法正常进食
进食高温食物、过酸食物时牙齿出现明显疼痛,或牙齿松动,咬合无力,影响进食,应积极诊治。
治疗
牙髓炎通常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
1、一般治疗
若牙髓暴露,可在暴露部位覆盖生物活性材料,避免牙髓坏死,后期定期复诊,观察牙髓活力是否正常。
2、药物治疗
若疼痛严重,使用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镇痛,若牙髓组织无法存活,可使用多聚甲醛、砷制剂等使其失活,减轻疼痛。
3、手术治疗
进行牙髓切断术保留部分牙髓,通过根尖诱导成形术促进牙根发育,并进行根管治疗清除牙髓腔内的污染物,避免炎症复发。
日常
牙髓炎日常需注意饮食、正确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等。
1、饮食
避免进食过烫、过酸的食物,以防刺激牙齿加重疼痛,避免啃食坚硬的食物,以防加重咀嚼负担。
2、正确刷牙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刷牙时间过长、力度过大,减少牙齿受到的刺激。
3、保持口腔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进食后及时漱口,避免口腔内残留食物,可使用牙线帮助去除嵌顿的食物残渣。
4、定期检查
定期复诊,并进行口腔清洁,了解病情发展情况,若出现疼痛加剧、牙齿松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预防
牙髓炎可通过合理饮食、加强口腔卫生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方式进行预防。
1、合理饮食
避免长期大量进食高糖食物,降低龋齿出现的风险,保持食物温度适宜,减少牙齿受到的刺激。
2、加强口腔卫生护理
早晚刷牙,正确使用牙刷、牙线,餐后及时漱口,以防食物残留。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若存在龋齿、牙周疾病、牙隐裂等情况,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起牙髓感染。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进行洗牙,可及时发现相关病变,有利于后期治疗。
诊断
牙髓炎可通过口腔检查、牙髓电活力测试、X线检查等检查进行诊断。
1、口腔检查
观察牙龈、牙齿的形态,判断牙齿是否存在龋损,并测试牙髓温度,可做出临床诊断。
2、牙髓电活力测试
通过观察牙齿对电流的反应,可以了解牙髓活力,有助于明确病情严重程度。
3、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观察牙齿是否存在较小的龋洞、牙内吸收等情况,可判断是否存在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