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

疾病百科

牙周病属于口腔常见病,根据累及组织的不同,可分为牙周炎与牙龈病。成人牙周病患病率可达80%以上,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成人失去牙齿的主要原因。

若患者口腔内存在咬合创伤、牙齿位置异常等,或者患有糖尿病、艾滋病、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均易引起牙周病。


患者通常会出现牙龈颜色发红、肿胀、溢脓、出血、牙齿松动、牙齿移位、牙龈疼痛等不适症状。

名称

牙周病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成人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牙龈出血 牙龈痛 齿龈炎

相关疾病

干燥综合征 口腔溃疡 口腔颌面部肿瘤

相关检查

牙周探诊 牙齿松动度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牙龈切除术 牙周翻瓣术 引导组织再生术

医保

概述

牙周病属于口腔常见病,根据累及组织的不同,可分为牙周炎与牙龈病。成人牙周病患病率可达80%以上,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成人失去牙齿的主要原因。

若患者口腔内存在咬合创伤、牙齿位置异常等,或者患有糖尿病、艾滋病、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均易引起牙周病。

患者通常会出现牙龈颜色发红、肿胀、溢脓、出血、牙齿松动、牙齿移位、牙龈疼痛等不适症状。

症状

牙周病的分类有很多,症状也有所不同,如菌斑性龈炎、慢性牙周炎、牙周脓肿等,需做具体分析:

菌斑性龈炎

牙龈缘上的牙菌斑、牙结石对牙龈造成刺激,易引起菌斑性龈炎,炎症对牙龈造成刺激,患者会出现牙龈颜色暗红、龈乳头质地松软、表面发亮等症状。

慢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会导致患者牙周袋出现炎性渗出物,渗出物难以排出对牙周造成刺激,会引起牙周肿胀、疼痛、溢脓等症状。

牙周脓肿

随着病情发展,炎症会向更深层的结缔组织发展,深牙周袋内会出现炎性分泌物,难以排出,则会出现牙周脓肿,扪诊有波动感,后期脓液可溢出。

病因

牙周病的病因包括菌斑生物膜形成、口腔内部问题、系统性疾病等,分析如下:

菌斑生物膜形成

通常菌斑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牙齿表面,若菌斑生物膜形成后不能被有效控制,细菌及其毒素对对牙周组织造成刺激,释放炎性因子,从而引起牙周病。

口腔内部问题

若患者本身患有牙齿畸形、食物嵌塞、咬合创伤、牙石等口腔问题,也易引起牙周病。

系统性疾病

若患者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系统系疾病,也易增加牙周病的发病风险。

就医

牙周病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相关症状、存在口腔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出现相关症状

若患者出现牙龈红肿、疼痛、出血、牙菌斑增多等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口腔科就医。

存在口腔疾病

若患者存在牙结石、牙菌斑、牙齿畸形、牙齿咬合伤等口腔疾病,近期出现牙齿松动、牙龈发亮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牙周病,近期出现牙龈颜色变暗、质地松软失去弹性等症状,需积极就诊。

治疗

牙周病可通过洗牙、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治疗,分析如下:

洗牙

患者可通过手工洁治、超声波洁治、喷砂治疗等方式进行洗牙,将附着在牙周的牙结石、牙菌斑等物质去除。

药物治疗

患者可使用0.12%-0.2&醋酸氯己定溶液、西吡氯铵含漱液等药物进行含漱,也可服用青霉素类药物、硝基咪唑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手术

患者可通过手术植入自体骨、骨替代材料、生物屏障膜等,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日常

牙周病患者需注意口腔卫生、注意调整不良情绪、定期随访等,分析如下:

注意口腔卫生

患者平时需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可采用巴氏刷牙法刷牙,其次饭后要使用温水或者漱口水漱口,也可使用牙线和牙缝刷等,保持口腔卫生。

注意调整不良情绪

患者出现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时需及时和他人沟通、交流,排解不良情绪,可定期到室外进行适量运动,放松身心。

定期随访

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做牙周组织检查以及CT、X光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疾病的治疗情况。

预防

可通过正确清洁口腔、调整饮食、定期检查等方式预防牙周病,分析如下:

正确清洁口腔

健康者可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口腔,定期使用牙线、牙间隙刷清洁口腔。饭后养成漱口的习惯,定期到医院通过超声的方式洗牙。

调整饮食

健康者平时要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也应少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奶油蛋糕等,若是进食,进食后需清洁口腔。

定期检查

健康者还需定期到正规医院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评估牙周的情况。

诊断

牙周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症状表现、牙周组织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分析如下:

症状表现

若患者出现牙龈颜色暗红、牙龈疼痛、牙周溢脓、牙齿松动或者移位、牙龈表面光亮等症状,考虑是牙周病的可能性较高。

牙周组织检查

患者可到正规医院口腔科做牙周组织检查,可对牙龈、牙齿松动度以及口腔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同时进行牙周探诊,可初步诊断出牙周病。

影像学检查

患者还需辅以CT、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