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肥大是指心脏的大小超出正常范围,可分为生理性肥大、病理性肥大。
心脏肥大较为常见,运动、妊娠等生理因素均可引起,部分患者可能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畸形、肺动脉高压等导致发病,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心脏病患者等人群。患者可出现胸闷、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运动后加重,部分可伴有多汗、头晕、发热等表现,若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心力衰竭这一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心脏肥大是指心脏的大小超出正常范围,可分为生理性肥大、病理性肥大。
心脏肥大较为常见,运动、妊娠等生理因素均可引起,部分患者可能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畸形、肺动脉高压等导致发病,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心脏病患者等人群。患者可出现胸闷、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运动后加重,部分可伴有多汗、头晕、发热等表现,若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心力衰竭这一并发症。
症状
心脏肥大通常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悸、下肢水肿等症状。
1、胸闷
由于心脏房室容量增大,导致心脏负荷增加,患者可出现胸闷症状。
2、呼吸困难
心功能下降,影响肺部血液循环,出现气促、气喘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端坐呼吸。
3、心悸
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心率代偿性增快,心跳加速,患者可自觉心悸。
4、下肢水肿
若病情加重引起心力衰竭,可导致机体血液循环障碍,下肢静脉血液无法正常回流,引起下肢水肿。
病因
心脏肥大通常是由于剧烈运动、肺动脉高压、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等引起。
1、剧烈运动
若长期进行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荷增大,心肌出现代偿性增生,引起心脏肥大。
2、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与右心室相连接,肺动脉压力过高可导致心室内循环血量增多,负荷增加,易诱发心脏肥大。
3、心肌梗死
由于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心脏结构重构,可能导致发病。
4、心血管疾病
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均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心脏肥大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就医
若体检时查出心脏肥大、高血压过高,或频繁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且持续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若体检时发现心脏体积增大,超出正常范围,或血压大幅超过正常范围,伴有胸部不适,需要及时就医,明确发病原因;若日常反复出现胸闷、心慌、心悸、气促等症状,无法自行缓解,甚至持续加重,引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表现,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治疗
心脏肥大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支持,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加重心脏负担。
2、药物治疗
血压过高者使用贝那普利、培哚普利、卡托普利等药物降低血压,使用美托洛尔、拉贝洛尔等药物缓解心慌、心悸等症状,合并心力衰竭者使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药物进行治疗,减轻心脏负担。
3、手术治疗
心脏瓣膜病变者可进行瓣膜成形手术,恢复其正常功能,主动脉瓣狭窄者可采取主动脉瓣置换术,改善血流动力学,达到治疗目的。
日常
心脏肥大日常应注意饮食、劳逸结合、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日常保持膳食营养均衡,适当增加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限制脂肪、钠盐的摄入,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影响病情。
2、劳逸结合
保持休息充足,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防过度劳累,若存在呼吸困难,可采取半坐卧位、端坐位,减少回心血量,缓解不适。
3、监测病情发展
定期测量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了解病情发展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预防
心脏肥大可通过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方式进行预防。
1、合理膳食
日常需避免摄入高脂、高盐食物,戒烟禁酒,不可暴饮暴食。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改善体质,并可释放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若患有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需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起心脏肥大。
诊断
心脏肥大可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听诊闻及心尖搏动增强,叩诊发现心浊音界面积增大,可能患病。
2、心电学检查
进行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若出现异常Q波、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心室壁厚度增加等,可帮助诊断,且可判断增大的部位,并了解心功能是否下降。
3、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检查观察心脏形态,明确心脏各房室的大小,可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