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肺炎

疾病百科

细菌性肺炎是由于细菌侵袭肺部引起的肺实质炎症,属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肺炎较为常见,临床上可根据感染波及部位分为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发病通常与免疫力下降、吸烟等因素有关。由于肺主要负责机体的气体交换,炎症可引起肺功能受损,患者可出现气喘、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可伴有发热、咳痰、发绀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胸腔积液。

名称

细菌性肺炎

就诊科室

呼吸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儿童 青壮年 老年人 免疫力低下 体弱多病者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气喘 胸闷 呼吸困难 发热 咳痰 发绀

相关疾病

肺癌 咳嗽 哮喘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细菌性肺炎是由于细菌侵袭肺部引起的肺实质炎症,属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肺炎较为常见,临床上可根据感染波及部位分为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发病通常与免疫力下降、吸烟等因素有关。由于肺主要负责机体的气体交换,炎症可引起肺功能受损,患者可出现气喘、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可伴有发热、咳痰、发绀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胸腔积液。

症状

细菌性肺炎通常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1、咳嗽咳痰

在炎症的刺激下,患者气道内出现大量分泌物,可刺激黏膜,引起咳嗽、咳痰,痰液可呈黄脓样、铁锈色等,具体与感染的细菌种类有关。

2、发热

细菌进入体内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内源性致热物质,引起体温增高,部分可出现高热。

3、呼吸困难

肺部通气功能受损,会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由于缺氧,口唇、甲床等部位可呈青紫色。

病因

细菌性肺炎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通常与吸烟、机体免疫下降、侵入性治疗等有关。

1、吸烟

长期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可损伤支气管,导致粘液纤毛清除系统功能障碍,细菌进入气道后无法将其清除,易引起肺炎。

2、机体免疫下降

淋雨、过度劳累,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引起感染。

3、侵入性治疗

若进行鼻饲、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医疗器械消毒不当会增加细菌性肺炎出现的风险。

就医

细菌性肺炎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出现高热寒战、胸部出现剧烈疼痛等。

1、出现咳嗽咳痰症状

若受凉、淋雨后出现咳嗽、咳痰症状,长时间未出现缓解,需要积极就医。

2、出现高热寒战

体温增高,超出正常范围,可达到39度以上,伴有四肢寒冷、寒颤等症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诊治。

3、胸部出现剧烈疼痛

出现剧烈的胸痛,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甚至出现昏迷,需要就医治疗。

治疗

细菌性肺炎可采取一般治疗、口服药物治疗、静脉给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患病期间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通畅。

2、口服药物治疗

若出现高热,可口服布洛芬缓释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等药物降低体温,服用氢溴酸右美沙芬胶囊、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等药物,可以止咳化痰。

3、静脉给药治疗

可静脉滴注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药物控制感染,促进炎症消退。

日常

细菌性肺炎日常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保持室内卫生通风等。

1、饮食

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增强体质,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不可饮酒,否则不利于炎症的消退。

2、劳逸结合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慢跑、骑单车等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机体康复。

3、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神经紧张,及时倾诉不良情绪,以防出现焦虑、悲观等负面心理。

4、保持室内卫生通风

定期开窗通风,并进行杀菌消毒,避免滋生病菌。

预防

细菌性肺炎可通过科学锻炼、注意保暖、加强卫生护理、注射疫苗等方式进行预防。

1、科学锻炼

日常可进行太极拳、慢跑等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保暖

注意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以防出现受凉,避免淋雨,不可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

3、加强卫生护理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除螨,抑制细菌滋生。

4、注射疫苗

若自身体质较差,可注射肺炎疫苗,增强自身对肺炎链球菌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诊断

细菌性肺炎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1、体格检查

若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听诊闻及湿啰音,叩诊呈浊音,患病可能较大。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痰涂片,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且痰培养发现病原菌,可做出诊断。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显示肺纹理增粗,出现浸润样阴影,可结合上述结果明确诊断,并且可了解肺部损伤情况。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