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

疾病百科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指心脏、大脑以及全身组织出现出血性、缺血性疾病以及全身组织器官缺氧、缺血表现的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有很多,与机体因素、疾病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恍惚等症状。

名称

心脑血管疾病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脑部

多发人群

50岁以上人群 动脉硬化者

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心悸 气短 端坐呼吸 呼吸困难 晕厥

相关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开颅减压术 脑组织切除术 心脏移植术 射频消融术 冷冻消融术 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

医保

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指心脏、大脑以及全身组织出现出血性、缺血性疾病以及全身组织器官缺氧、缺血表现的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有很多,与机体因素、疾病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恍惚等症状。

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心血管疾病

患者通常会出现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咽部紧缩感、晕厥、发绀、咯血、嗳气、恶心、呕吐、左后背疼、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2、脑血管疾病

患者会出现嘴歪、说话困难、吐字困难、失语、吞咽困难、肢体活动不灵、头晕、头痛、面麻、眼花、眩晕、失眠、昏迷、记忆力下降、全身无力、心悸、恶心、呕吐、二便失禁、胸闷等症状。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等原因有关,分析如下:

1、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若患者平时生活习惯不良,如长期抽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进食过量油腻食物等,均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2、社会心理因素

若患者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忧虑过重、注意力高度集中等情况下,会导致血脂、血压水平上升,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3、疾病因素

若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缺血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其中部分疾病本身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但也可作为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就医

心脑血管疾病就医指征包括出现异常症状、存在原发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1、出现异常症状

若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发绀、呼吸困难、身体乏力、恶心、腹胀、嗳气、呕吐、端坐呼吸、气短、出虚汗、肢体发麻、头晕、恶心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医。

2、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近期出现记忆力下降、吞咽困难、失语、说话困难等症状,需积极就诊。

3、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近期出现晕厥、二便失禁等症状,需积极就医。

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治疗,分析如下:

1、急性期治疗

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进行抢救,方法包括介入取栓、冠状动脉搭桥术、静脉溶栓等,有助于恢复大脑或者心脏的血供,防止并发症。

2、药物治疗

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药物治疗,如高血压患者可服用马来酸氨氯地平片、吲达帕胺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治疗;血脂水平高的患者可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治疗。

3、手术

病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通过手术方法治疗,临床上常见手术方法包括开颅减压术、脑组织切除术、心脏移植术、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等。

日常

心脑血管疾病日常应注意饮食、注意运动、注意日常病情监测等,分析如下:

1、注意饮食

患者应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如西兰花、火龙果、芹菜、油麦菜、粗粮等,减少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也可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虾类等。

2、注意运动

患者应长期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

3、注意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还需监测血糖、血脂、血压、体重、脉搏等指标,并定期到医院复诊,做血常规、尿酸、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身体情况。

预防

可通过防止外源性刺激、保持规律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方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分析如下:

1、防止外源性刺激

健康人群平时应戒烟戒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幅度过大。其次要注意控制血压,可定期进行监测。

2、保持规律生活习惯

健康者应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爬楼梯、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其次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可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

3、定期体检

健康人群应定期到医院体检,做心电图、血压、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及时进行处理。

诊断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CT、MRI等,分析如下:

1、体格检查

疑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进行体格检查,若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心脏增大征、脉搏异常、血压异常、心音异常等体征,可提示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若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体征,且伴随头晕、头痛、肢体发麻、意识障碍、偏瘫等情况,则提示患者存在脑血管疾病。

2、CT

患者可进一步做CT检查,若发现蛛网膜下腔以及脑实质出血,可明确是脑血管疾病;若发现心脏冠状动脉或者其他心血管结构异常,则可明确是心血管疾病。

3、MRI

患者也可做MRI检查,对诊断心包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主动脉瘤、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