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循环受到致病菌的入侵,从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将出生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受到细菌、病毒的入侵,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瘀斑、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休克等情况。建议及时治疗,以防出现脑膜炎、脑积水、智力障碍等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循环受到致病菌的入侵,从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将出生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受到细菌、病毒的入侵,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瘀斑、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休克等情况。建议及时治疗,以防出现脑膜炎、脑积水、智力障碍等并发症。
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等。
1.呼吸系统症状
出现呼吸困难,导致机体缺氧,口唇、甲床发绀。
2.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部分患儿皮肤出现黄染。
3.神经系统症状
烦躁不安,或出现嗜睡、反应力下降,中枢神经受刺激引起体温增高。
4.循环系统症状
循环衰竭,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等症状,心率出现改变。
5.血液系统症状
凝血功能异常,皮肤黏膜出现瘀斑。
病因
新生儿败血症通常由于感染引起,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产妇传播、侵入性医疗操作等有关。
1.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在接触致病菌时,易出现感染,引起发病。
2.产妇传播
若母亲在妊娠期存在生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大量病菌可在产道内定植,生产时,新生儿通过产道时易被感染。
3.侵入性医疗操作
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肠外营养等侵入性有创操作,皮肤黏膜存在损伤,致病菌易通过创面入侵血液循环,导致发病。
就医
新生儿败血症的就医指征有出现精神异常、出现黄疸、存在出血倾向、消化系统出现不适等。
1.出现精神异常
出现嗜睡、焦虑不安等症状,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
2.出现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短时间未自行缓解,停止母乳喂养后仍存在。
3.存在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排除跌倒损伤可能。
4.消化系统出现不适
食欲下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可出现腹泻。
若出现上述情况,需立即携带患儿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加强保暖,出现低氧血症者可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
2.药物治疗
使用青霉素、甲硝唑、头孢曲松等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感染,但药物需要医生建议下使用,以防影响患儿后期的生长发育。
3.换血疗法
若上述治疗效果不佳,可进行换血疗法,减少血液循环内的病原体,限制病情的发展。
日常
新生儿败血症日常应注意科学喂养、保持环境卫生适宜、监测病情发展等。
1.科学喂养
尽量选择母乳喂养,其中含有的抗体、双歧因子、溶菌酶、乳铁蛋白等可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无法正常吞咽者可采取鼻饲进行营养支持。
2.保持环境卫生适宜
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期进行杀菌除螨,避免滋生病菌,不可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防出现交叉感染。
3.监测病情发展
定期测量患儿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了解病情发展情况,若出现高热、呕吐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孕期保健、加强卫生护理、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等进行预防。
1.孕期保健
怀孕期间需定期进行产检,避免出现感染现象,若已经出现,需及时治疗,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2.加强卫生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需加强卫生护理,喂奶前需清洁新生儿的口唇和产妇的乳房,接触新生儿皮肤前需清洁双手,减少新生儿与病菌的接触。
3.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若非身体需要,避免进行穿刺、鼻饲等操作,降低感染概率。
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液非特异性检查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并观察患儿表现,若体温增高,出现黄疸、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患病可能性较大。
2.病原学检查
进行血培养、尿液培养等,了解体内是否存在致病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并且可以明确致病菌类型,便于后期的治疗。
3.血液非特异性检查
进行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可了解感染程度,并判断是否合并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