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损伤

疾病百科

心脏损伤是指心脏组织遭受暴力刺激导致心肌、心包等出现损伤,可见于任意人群。

临床上根据损伤的类型将心脏损伤分为钝性心脏损伤、穿透性心脏损伤,通常是由于撞击、挤压、锐器穿刺等原因引起,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若大量出血,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眩晕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名称

心脏损伤

就诊科室

心血管外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多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心悸 胸痛 失血性休克 呼吸急促

相关疾病

心脏病 心脏瓣膜性疾病 肺动脉高压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心电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开胸手术

医保

概述

心脏损伤是指心脏组织遭受暴力刺激导致心肌、心包等出现损伤,可见于任意人群。

临床上根据损伤的类型将心脏损伤分为钝性心脏损伤、穿透性心脏损伤,通常是由于撞击、挤压、锐器穿刺等原因引起,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若大量出血,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眩晕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症状

心脏损伤通常会出现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失血性休克等症状。

1、胸痛

心肌组织出现损伤、坏死,会释放酸性物质,刺激周围神经,引起胸痛,部分患者胸骨后可出现绞窄样疼痛。

2、呼吸急促

心脏损伤导致心功能下降,易引起心力衰竭,导致肺循环淤血,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悸

心肌血供减少,引起缺血缺氧,心率代偿性增快,患者可自觉心悸、心慌。

4、失血性休克

若心脏大血管损伤,可引起大出血,失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

病因

心脏损伤通常是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锐器穿刺等引起。

1、高空坠落

若由高处坠落,胸部与地面出现撞击,可导致心脏组织出现损伤。

2、交通事故

发生交通事故时,胸部受到外力冲击,导致心脏受到压迫,引起心脏损伤,严重者肋骨可出现损伤,骨折断端可加重心脏损伤。

3、锐器穿刺

若使用针具、刀具时不小心刺入胸壁,或心导管治疗时操作不当,可能会误伤心脏,均会引起心脏损伤。

就医

当胸部遭受暴力后出现疼痛、呼吸异常、心悸、大量出血等情况,或受到锐器穿刺,需要及时就医。

当胸部受到暴力冲击后,局部未出现开放性创面,但后期出现疼痛、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存在心脏损伤,需要就医;若胸部遭受的暴力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短期内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且大量出血,需要立即前往医院诊治;若胸部受到尖锐物品的穿刺,局部出现开放性创口,需立即就医治疗。

治疗

心脏损伤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

1、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胸闷气促者给予氧气支持,并监测心率、血压等体征,观察病情进展。

2、药物治疗

疼痛严重者可使用布洛芬缓释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药物缓解疼痛,并建立静脉通道,通过静脉输液或输血维持血容量,避免出现失血性休克。

3、手术治疗

通过心脏破裂修补术修补心脏裂口,控制出血,避免病情加重。

日常

心脏损伤日常应该注意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

1、合理饮食

日常膳食需营养均衡,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限制酒精的摄入,严格戒烟,不可暴饮暴食。

2、科学运动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但不可过度劳累,以防加重心脏负担。

3、保持情绪稳定

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大幅波动,若出现难过、焦虑等情绪,可与家人朋友及时倾诉。

预防

心脏损伤可通过加强胸部防护、遵守规则制度、避免接触锐器等进行预防。

1、加强胸部防护

若进行危险作业,可穿戴专业的防护道具保护胸部,降低损伤出现的风险。

2、遵守规则制度

外出时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出现交通事故,工作时遵守安全生产守则,避免意外事故的出现,以防心脏损伤。

3、避免接触减弱物品

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刀具、剪刀、针具等物品,将其放置在安全场所,避免损伤心脏。

诊断

心脏损伤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胸部,若局部存在损伤,且伴有疼痛、气促、呼吸困难等表现,可能存在心脏损伤。

2、实验室检查

测量血液中心肌酶水平,若出现增高,提示心肌损伤,并可了解损伤程度。

3、心电学检查

通过观察心电图,了解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可综合上述结果做出诊断。

4、影像学检查

进行CT检查、X线检查等观察胸骨结构,判断胸骨是否出现骨折,排查病因。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