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疾病百科

休克是体内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多器官出现缺血、缺氧,导致其生理结构、功能出现损伤的病理过程。

休克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根据发病原因将休克分为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类型,按照病情进展将其分为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患者早期可出现面色苍白、皮温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随病程进展可持续加重,严重者出现多器官衰竭。

名称

休克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面色苍白 皮温下降 尿量减少

相关疾病

胰腺炎 脑梗死 脊柱骨折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休克是体内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多器官出现缺血、缺氧,导致其生理结构、功能出现损伤的病理过程。

休克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根据发病原因将休克分为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类型,按照病情进展将其分为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患者早期可出现面色苍白、皮温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随病程进展可持续加重,严重者出现多器官衰竭。

症状

休克按照病程进展可分为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具体症状需根据所处时期分析。

1.微循环缺血期

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应,出现四肢冰冷、烦躁、出冷汗等症状,尿液生成减少,血压、脉压出现下降。

2.微循环淤血期

缺氧加重,出现无尿、脉搏细速、神情淡漠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

3.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衰竭,皮肤下出现散在的瘀斑,血压下降明显,静脉出现塌陷。

病因

休克通常是由于失血、体液丢失、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

1.失血

由于外伤、食管静脉破裂、宫外孕等原因引起大出血,机体循环血量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引起休克。

2.体液丢失

频繁腹泻、便秘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血容量不足,可出现休克。

3.感染

机体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引起脓毒血症,影响细胞代谢,导致出现休克。

4.过敏

机体接触过敏物质引起超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

就医

休克的就医指征有机体大量出血、出现大面积烧伤、血压持续下降等。

1.机体大量出血

体短时间内出血量过多,且无法自行缓解,引起面色苍白、乏力症状,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2.出现大面积烧伤

皮肤大面积烧伤,出现水疱、渗液,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诊治。

3.血压持续下降

血压低于正常范围,且持续下降,升压药物治疗无效,伴有四肢湿冷、昏迷等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救治。

治疗

休克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帮助改善。

1.一般治疗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给予氧气支持,开放静脉通路为后期治疗建立基础。

2.药物治疗

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全血补充血容量,使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等药物维持血压,酸碱失衡者使用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碳酸氢钠等药物调节酸解平衡。

3.手术治疗

若患者通气障碍,可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避免出现低氧血症。

日常

休克日常应注意饮食、选择合适体位、加强保暖、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保持膳食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氨基酸的摄入,避免长时间进食,恢复较好者可经口进食,帮助恢复胃肠运动。

2.选择合适体位

若患者血容量不足,需避免头高足低位,以防脑组织缺血,应将头部、下肢适当抬高。

3.加强保暖

注意自身保暖,避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以防加重四肢湿冷症状。

4.监测病情发展

按时测量体温、脉搏、体温、心率等,并进行记录,了解机体恢复情况。

预防

可通过避免外伤、健身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方式预防休克。

1.避免外伤

遵守交通规则,运动时佩戴护具,避免接触尖锐物品,以防出现外伤,引起出血。

2.健身运动

适当进行跑步、游泳、骑单车等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避免致病菌入侵机体,降低感染的风险。

3.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进食芒果、虾蟹、坚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不可接触宠物皮屑、花粉等,以防引起超敏反应。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若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存在消化系统疾病,频繁出现呕吐、腹泻,需积极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诱发休克。

诊断

休克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若发现血压下降,且伴有肢体湿冷、昏迷等现象,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等检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消化道出血、酸碱失衡等情况,辅助明确病因。

3.影像学检查

进行超声、CT、胸片等检查,了解心脏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帮助排查病因。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