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指的是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心脏骤停考虑是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瘤破裂等心脏因素所致。另外,也与严重电解质紊乱以及呼吸道异物、呼吸道变态反应、急性呼吸麻痹、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有关。此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溺水、电击、药物中毒等,均可造成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属于急症,一旦发病,需要及时拨打120或者到急诊科就医。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心脏骤停指的是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心脏骤停考虑是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瘤破裂等心脏因素所致。另外,也与严重电解质紊乱以及呼吸道异物、呼吸道变态反应、急性呼吸麻痹、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有关。此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溺水、电击、药物中毒等,均可造成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属于急症,一旦发病,需要及时拨打120或者到急诊科就医。
症状
心脏骤停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生物学死亡期,症状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1、前驱期
心脏骤停前患者可出现数天,甚至是数月的前驱症状,比如乏力倦怠、气急、心悸、心前区疼痛等。
2、发病期
发病期指的是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阶段,表现为头晕目眩、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等。
3、心脏骤停期
此阶段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伴有瞳孔散大、全身短暂性抽搐、脉搏消失、心音消失、昏迷等症状。
4、生物学死亡期
如果心脏骤停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可进入生物学死亡期,表现为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同、皮肤出现暗红色斑块等。
病因
心脏骤停考虑是心脏因素、呼吸道疾病、严重电解质紊乱、环境因素、药物因素、溺水等造成的,具体如下:
1、心脏因素
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坏死,造成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从而引起心脏骤停。另外,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瘤破裂等心脏疾病,均可引起心脏骤停。
2、呼吸道疾病
急性呼吸麻痹、呼吸道异物、呼吸道变态反应、喉头痉挛水肿、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可导致缺氧,进而引起心脏骤停。
3、严重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低钠血症等,可导致严重电解质紊乱,引起心室纤颤,造成心脏骤停。
4、环境因素
电击、雷击等环境因素,可导致生命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心脏骤停。
5、药物因素
阿托品、抗组胺药、中枢兴奋药等中毒,可引起心脏骤停。另外,过量服用平喘药,可导致心率失常、心脏骤停。
6、溺水
游泳、戏水过程中发生溺水,可导致无法呼吸,氧气难以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导致缺氧、窒息,从而引起心脏骤停。
就医
当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肺部肿瘤、溺水、雷电击等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全身短暂性抽搐、瞳孔散大、昏迷等症状时,身边人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者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急诊科。
身边人在患者等待救护车或者是送往医院途中,应拍打其面部,并大声呼叫,观察其能否恢复意识。如果无意识,需要及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并进行心肺复苏。
患者可通过做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彩照等检查进行诊断,并明确病因。
治疗
心脏骤停可以通过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来处理,具体如下:
1、心肺复苏
患者心脏骤停,急救者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情况下,需要及时检查患者的口腔,清除口腔异物,进行人工呼吸,并用掌根按压其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帮助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
2、药物治疗
如果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可以使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肌缺血,预防血栓形成。如果是脑卒中导致的,应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维生素B12等,起到溶栓、保护神经的作用。
3、手术治疗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骤停,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等进行治疗。如果是动脉瘤破裂所致,可以行微创手术、开颅手术等,夹闭动脉瘤,清除血肿,改善预后。
日常
心脏骤停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加强情绪管理、注意劳逸结合、清淡饮食、适度锻炼等事项,具体如下:
1、加强情绪管理
患者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机体释放儿茶酚胺,引起应激性心脏病。
2、注意劳逸结合
患者需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度劳累,以免增加心脏负荷,不利于病情恢复。
3、清淡饮食
平时应清淡饮食,选择吃胡萝卜、西红柿、黑木耳、卷心菜、鸡肉、鸡蛋白、苹果、柚子等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患者应忌烟忌酒,不宜食用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
4、适度锻炼
过度肥胖会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应坚持进行中低等强度的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预防心血管疾病。
预防
心脏骤停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加强运动、情绪管理、规范用药、做好个人防护等方面来预防,具体如下:
1、健康饮食
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宜过度节食、暴饮暴食。同时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过量食用高脂、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而诱发心脏骤停。
2、加强运动
日常生活中应适度锻炼,比如骑行、慢跑、太极等,能够加速新陈代谢,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可以舒缓心情,释放压力,增强心肺功能。
3、情绪管理
平时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大的思想负担,不宜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引发应激性的心脏病。
4、规范用药
过量使用平喘药、抗心率失常药、强心苷类药物等,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引起心脏骤停。因此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宜擅自滥用药物。
5、做好个人防护
溺水、电击等因素,可导致心脏骤停。因此平时需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在野外游泳,恶劣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诊断
心脏骤停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等来诊断,具体如下:
1、心电图检查
心脏骤停做此检查可见心室颤动、心电机械分离,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也可表现为心室静止,呈一条无电波的直线。
2、心脏彩超
通过动态观察各心腔内结构、心脏搏动和血液动力学情况,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
3、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肌标记物等,有助于评估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