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是一种发生在人体心包上的急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心包壁层的急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多数与病毒感染有关,部分病例是由细菌感染、肿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尿毒症所导致,总体而言发病率较低,一般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成年人多于儿童。根据病因分类,心包炎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心包炎和非感染性心包炎两大类;根据病程分类,可以分为病程不足6周的急性心包炎,病程在6周以上、3个月以下的亚急性心包炎和病程超过3个月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心包炎是一种发生在人体心包上的急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心包壁层的急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多数与病毒感染有关,部分病例是由细菌感染、肿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尿毒症所导致,总体而言发病率较低,一般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成年人多于儿童。根据病因分类,心包炎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心包炎和非感染性心包炎两大类;根据病程分类,可以分为病程不足6周的急性心包炎,病程在6周以上、3个月以下的亚急性心包炎和病程超过3个月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症状
心包炎的典型症状是心前区及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伴随症状是下肢水肿、全身乏力、发热、积液、心跳较快、肝大等。
1、典型症状
以心前区、胸骨后疼痛为主,疼痛有时可以放射至患者左侧臂膀和肩膀,有时也可以达到上腹部,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和呼吸运动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常会因为深呼吸、吞咽、打喷嚏、咳嗽而导致疼痛加重,缩窄性心包炎还会引起呼吸困难和心悸。
2、伴随症状
当急性心包炎进一步发展,引起大量心包积液时,可导致下肢水肿,继发感染、压迫心脏时,常会伴有全身乏力、发热积液、心跳较快、肝大等症状。
病因
心包炎的病因一般包括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他细菌感染、肿瘤发生和转移,以及既往有某些疾病史等。
1、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感染均可引起心包炎,常与病毒感染后,导致心包黏膜上皮细胞充血、肿胀、变性有关。
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是从气管、支气管直接蔓延至心包而引起感染,常会对心脏功能造成影响。
3、其他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早期可表现为心包纤维沉积,随后可侵犯心肌,导致心肌表面出现化脓性炎症。
4、肿瘤发生和转移
原发性心包肿瘤、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均可引起心包炎。
5、既往有某些疾病史
如感染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恶性肿瘤等,是诱发心包炎的常见因素。
就医
当患者出现心前区、胸骨后疼痛症状,尤其吞咽、咳嗽时更加明显,则需要警惕是心包炎的可能性,应尽快就医。
一般认为出现心包炎症状,如心前区、胸骨后疼痛,疼痛可随着吞咽、咳嗽、体位改变而加重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于心血管内科或心胸外科。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增快、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也应该积极就医,就医后,医生常会询问以下问题:
1、胸痛具体部位在哪儿;
2、疼痛时间平均多久一次;
3、是怎样的疼痛;
4、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胸痛会得到缓解或更加严重;
5、是否有心脏外科手术史、结核病史、心脏病史等;
6、有无恶性肿瘤;
7、平时身体素质如何等。
治疗
心包炎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以对症支持、解除心脏压迫和阻塞治疗为主,如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应注意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下肢水肿时可适当将腿抬高等。
2、药物治疗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等非甾体药物缓解疼痛;选用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控制炎症;选用乙胺丁醇、利福平、异烟肼等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慢性心包炎则需要选用呋塞米、氢氯噻嗪、乙酰唑胺等利尿药改善心脏功能。
3、手术治疗
对于心包积液造成心脏压迫、阻塞的心包炎患者,需要进一步做心包穿刺术;对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则需要行心包剥离术,以此恢复心脏功能。
日常
心包炎日常需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监测病情等。
1、合理饮食
应尽量以黄豆、新鲜蔬菜水果、新鲜鱼肉以及瘦猪肉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水肿患者需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2、适当运动
对于心包炎尚未痊愈的患者,应注意多卧床休息,少下床走动,可适当在陪护、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床上活动。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有助于促进疾病好转。
4、监测病情
患者应谨遵医嘱口服药物,不宜擅自加药和停药,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心率和呼吸等情况,定期来医院复查。
预防
心包炎的预防措施一般包括增强个人体质、加强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原发病、正确护理等,具体需要根据病因决定:
1、对于感染性心包炎的预防,一般需要通过合理运动来增强体质、加强个人卫生,以此减少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机会,如果既往有风湿热,应注意积极治疗。
2、对于结核性心包炎的预防,通常需要注意积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有助于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扩散机会。
3、对于肿瘤性心包炎的预防,以积极抗肿瘤治疗为主。
4、做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护理得当也有助于预防心包炎。
诊断
心包炎诊断方法一般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等。
1、体格检查
比如在心脏听诊时,可闻及剑突区心包摩擦音明显;心脏触诊时,可触及心包摩擦感;心脏叩诊时,可查见心脏扩大等。
2、实验室检查
以血常规检查较为常见,多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中立性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沉降量变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胸片、心脏核磁共振、超声心电图等,能够清晰显示出心包积液位置、心包积液量、心影增大等相关情况。
4、特殊检查
特殊检查即心包穿刺,通过对穿刺液的细菌培养、检查来达到明确病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