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

疾病百科

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导致心脏内膜表面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

心内膜炎是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经血流直接侵袭心内膜,导致心脏内膜表面发生感染而出现的炎症性疾病,还可累及到心脏瓣膜、心室壁心内膜以及邻近大动脉内膜等部位。该病常发生于20-39岁的青壮年,尤其好发于有心脏病史、抵抗力低下以及经常进行透析和介入手术的人群。心内膜炎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心脏病变以及栓塞及血管损害等,严重者还可并发心力衰竭、心肌脓肿以及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威胁生命。

名称

心内膜炎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多发人群

20~39岁青壮年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日常调理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发热 疲乏无力 头痛恶心 食欲不振 关节疼痛 肌肉疼痛 心脏杂音 偏瘫 散在的皮下淤点

相关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相关检查

胸部X线 超声心动图

相关手术

心脏瓣膜替换术 心脏瓣膜修复术

医保

概述

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导致心脏内膜表面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

心内膜炎是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经血流直接侵袭心内膜,导致心脏内膜表面发生感染而出现的炎症性疾病,还可累及到心脏瓣膜、心室壁心内膜以及邻近大动脉内膜等部位。该病常发生于20-39岁的青壮年,尤其好发于有心脏病史、抵抗力低下以及经常进行透析和介入手术的人群。心内膜炎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心脏病变以及栓塞及血管损害等,严重者还可并发心力衰竭、心肌脓肿以及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威胁生命。

症状

心内膜炎可引起全身感染、心脏病变、栓塞及血管损害等症状。

1、全身感染

心内膜炎多表现为发热伴畏寒的症状,发热无规律性,可呈弛张热、低热或间歇热。同时,患者还可出现疲乏无力、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关节疼痛、肌肉疼痛、腰背疼痛等症状。

2、心脏病变

在进行听诊时,可听及病理性心脏杂音,声音粗糙且响亮,呈海鸥鸣样或音乐样,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心音低钝、奔马律等声音。

3、栓塞及血管损害

在疾病后期,患者还可出现一些栓塞的症状,比如脑栓塞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失语、偏瘫等症状;皮肤栓塞可表现为散在的皮下淤点。

病因

心内膜炎主要与病原体感染、心瓣膜异常、抵抗力低下以及其他因素有关。

1、病原体感染

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病原体可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菌血症,当含有致病菌的血液流入心脏时,可侵袭心内膜,从而导致心内膜炎。

2、心瓣膜异常

心瓣膜异常可导致细菌更容易附着和繁殖,从而引起感染,增加心内膜炎的风险。

3、抵抗力低下

人体免疫力较弱时,因抗病能力低下,导致体内菌群失调,从而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而引发心内膜炎。

4、其他因素

静脉药物滥用、经血管进行透析或介入等治疗,也可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

就医

当出现不规律的发热、寒战、出汗、贫血、浑身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心内膜炎是一种因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表面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该病没有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可表现为无规律性的发热、畏寒、出汗、疲劳无力以及关节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逐渐出现心脏病变、全身血管栓塞以及血管损害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肌脓肿以及偏瘫、截瘫等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当出现不规律的发热、寒战、出汗、贫血、浑身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治疗

心内膜炎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多饮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的恢复。

2、药物治疗

进行血培养检查后,根据感染致病菌的种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比如草绿色链球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等药物。

3、手术治疗

当发生瓣膜穿孔、破裂或赘生物等症状时,还需要进行心脏瓣膜替换术或心脏瓣膜修复术等手术治疗。

日常

心内膜炎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并做好定期复查等。

1、注意休息

心内膜炎患者在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情严重的患者还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促进身体的恢复,避免病情加重。

2、加强营养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生冷以及易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适当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肉类等,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

3、定期复查

心内膜炎在治疗后的3-6个月内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所以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期间若出现任何不适,也应及时就诊。

预防

一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以及预防性治疗等方式来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平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和手部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每天早晚两次刷牙,并在每餐后及时清理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避免口腔内细菌滋生,从而减少病原体侵入的机会。

2、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

患有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龋齿以及牙周炎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避免炎症蔓延,从而降低心内膜炎发生的风险。

3、预防性治疗

心内膜炎有复发的风险,患者在进行拔牙或其他创伤性手术之前,应告知医生病史,通过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来避免病情复发。

诊断

心内膜炎的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1、实验室检查

部分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的表现,从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通过血培养检查,可以确定感染致病菌的种类,有利于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2、心电图检查

当患者并发栓塞性心肌梗死、心包炎等疾病时,可出现一些特征性的改变,此时可通过心电图检查进行诊断。

3、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用于心力衰竭、肺梗塞等并发症的诊断。

4、超声心动图检查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瓣膜上赘生物的部位、大小以及数目等,也有助于心内膜炎的诊断。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