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瘤

疾病百科

纤维瘤主要是指来源于患者纤维结缔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


纤维瘤好发于40-50岁的成年人。患病时,患者面部、腋窝、胸部等部位可能会出现突起或无痛性肿块,若治疗不当,则会浸透肠壁、血管等组织,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纤维瘤反复发作、频繁治疗时,还会损害器官功能。纤维瘤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外伤、激素水平紊乱等原因引起的。纤维瘤包括软纤维瘤和硬纤维瘤。

名称

纤维瘤

就诊科室

普外科

发病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 全身

多发人群

40-50岁的成年人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微痛或无痛肿物 关节活动度受限 疼痛或麻木

相关疾病

胰腺癌 甲状腺癌 胆囊炎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相关手术

肿瘤切除 根治性肿瘤切除

医保

概述

纤维瘤主要是指来源于患者纤维结缔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

纤维瘤好发于40-50岁的成年人。患病时,患者面部、腋窝、胸部等部位可能会出现突起或无痛性肿块,若治疗不当,则会浸透肠壁、血管等组织,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纤维瘤反复发作、频繁治疗时,还会损害器官功能。纤维瘤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外伤、激素水平紊乱等原因引起的。纤维瘤包括软纤维瘤和硬纤维瘤。

症状

纤维瘤可被分为软纤维瘤和硬纤维瘤,疾病类型不同,症状也存在区别,具体如下:

1.软纤维瘤

患者的面部、胸背部以及腋窝等部位有出现单发性带蒂状软纤维瘤,质地较软、表面光滑,呈现为肤色。患者颈部还会出现多个质地柔软的皱纹状小丘疹,直径为1-2mm。

2.硬纤维瘤

腹外型硬纤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可能会侵犯周围的组织或神经。腹壁型硬纤维瘤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边界不清晰,位置表现,可能会浸润肌肉、腱膜、血管等组织。腹内型硬纤维瘤好发于肠系膜部位。

病因

纤维瘤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外伤、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伴有Gardner综合征的纤维瘤具有家族聚集性,提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直系亲属患病时,患者发病的可能性较大。

2.外伤

局部受伤后,损伤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增生的情况,形成皮损,导致纤维瘤发生。

3.内分泌紊乱

内分泌能够参与肿瘤的生长,内分泌紊乱造成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时,可能会引发纤维瘤。

就医

纤维瘤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皮肤表面有柔软的突起或无痛性肿块时,应该尽快到医院查明皮损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病情加重

病情持续发展,导致患者出现疼痛、麻木、关节活动障碍等异常表现时,应当立即就医,积极治疗本病。

3.引起并发症

纤维瘤引发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时,需要立刻到医院治疗纤维瘤,有助于控制炎症、减少出血。

治疗

纤维瘤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自行用尖锐的物体去除皮损,防止出现出血、感染等异常情况。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枸橼酸托瑞米芬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等药物,调节内分泌,抑制肿瘤生长。患者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叮嘱使用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等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控制病情进展。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局部肿瘤的生长,缩小肿瘤组织的体积,避免病情加重。

4.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进行肿瘤切除术,切除面部、腋下等部位的肿瘤组织,防止周围的组织出现受累的情况。

日常

纤维瘤日常应注意清洁皮肤、科学饮食、病情监测等。

1.清洁皮肤

注意清洁患处皮肤,不要搔抓、过度摩擦,尽量避免使用肥皂、洗涤剂等清洁产品清洗皮肤,沐浴后,用软毛巾吸干水分。

2.科学饮食

平时应注意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胡椒、芥末、生姜等,戒烟戒酒。

3.病情监测

疾病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伤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不适症状,若发现异常,则需要及时就医,改变治疗方案。

预防

预防纤维瘤的方法有避免受伤、遵医嘱使用药物、定期体检等。

1.避免受伤

生活中应注意出行安全,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跌倒、坠落等情况,防止皮肤出现损伤,预防纤维瘤发生。

2.遵医嘱使用药物

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药物,切忌擅自服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引起内分泌紊乱,降低纤维瘤的患病风险。

3.定期体检

纤维瘤具有家族遗传性,定期去医院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出现的异常改变,防止出现纤维瘤的情况。

诊断

纤维瘤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视诊可了解皮损的部位、数量、大小等情况。触诊时,可发现体积较大的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度较差,与皮肤不粘连。

二、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CT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部位、范围和浸润程度,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好处,避免疾病复发。

2、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与血管、神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监测病情。

3、B超检查

B超检查能够确定肿块的位置、内部血流、边界等情况,可以进行术前诊断。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