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现出血的情况,主要的表现是黑便、血便、呕血等,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根据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是由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食管损伤、食管癌、胃十二指肠疾病、胰腺疾病、胆道疾病等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通常是由于缺血性肠病、小肠血管畸形、肠套叠、肠息肉等疾病所致。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现出血的情况,主要的表现是黑便、血便、呕血等,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根据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是由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食管损伤、食管癌、胃十二指肠疾病、胰腺疾病、胆道疾病等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通常是由于缺血性肠病、小肠血管畸形、肠套叠、肠息肉等疾病所致。
症状
消化道出血症状包括黑便、失血性休克、贫血等,分析如下:
黑便
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血液流经消化道,经过肠道内的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与硫化物发生反应,转化成硫化亚铁,在排便时可出现黑便。
失血性休克
若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量比较大,会导致体内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失血性休克,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
贫血
若患者消化道出血持续时间长,或者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会导致失血量过多,引起贫血,出现面色发白、出冷汗等症状。
病因
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有所不同,分析如下:
上消化道出血
若患者存在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食管憩室炎、食管癌、主动脉瘤、食管损伤、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息肉、十二指肠憩室、胆结石、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肝癌、肝脓肿等疾病,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若患者患有过敏性紫癜、动脉粥样硬化、克罗恩病、小肠憩室、血友病、感染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易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就医
消化道出血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相关症状、存在原发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出现相关症状
若患者出现便血、黑便、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吐血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医。
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存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憩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息肉等疾病,近期出现柏油样便、暗红色大便、献血样便,需及时就医。
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消化道出血,近期出现发烧、四肢湿冷、腹痛、口渴、心悸、意识障碍等症状,需积极就诊。
治疗
消化道出血可进行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分析如下: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保持侧卧,抬高床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吸氧。其次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生命体征,同时要补充血容量。
药物治疗
患者可应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治疗。
手术治疗
患者可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也可通过急诊手术、介入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
日常
消化道出血日常应注意饮食、注意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做好病情监测等,分析如下:
注意饮食
患者应避免进食霉变、腌制品、烟熏烧烤类食物、油炸食物等,其次要控制盐分的摄入,避免进食粗糙的食物。
注意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患者的餐具平时要与他人分开,避免进食生的食物,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概率。
做好病情监测
患者还需观察自身的尿量、心率、血压等体征,是否正常,若出现异常需积极就诊。
预防
消化道出血可通过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预防,分析如下: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健康者平时应与他人分用餐具,餐具应进行消毒,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调整饮食
健康者平时应尽量避免进食油炸食品、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进食腌制品、发生霉变的食物,要多食用有营养的食物,如豆制品、奶制品、果蔬、坚果、粗粮等。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存在胃溃疡的患者需及时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西咪替丁片、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诊断
消化道出血可通过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诊断出,分析如下:
症状
若患者出现呕血、柏油样便、血便、四肢湿冷、晕厥、面色发白、乏力、心慌、心率加快等症状,怀疑是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便潜血、胃液潜血等检查,可初步诊断。
影像学检查
患者还可进行腹部CT、血管造影、超声、MRI、胃肠内镜、胶囊内镜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出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