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在老年群体。
心绞痛可根据发作情况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多由于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年龄、遗传因素、糖尿病等导致发病,且可能受情绪、睡眠等因素的影响。发病后通常会出现胸骨后疼痛、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在老年群体。
心绞痛可根据发作情况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多由于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年龄、遗传因素、糖尿病等导致发病,且可能受情绪、睡眠等因素的影响。发病后通常会出现胸骨后疼痛、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症状
心绞痛通常会出现胸骨后疼痛、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
1.胸骨后疼
冠状动脉狭窄、堵塞,心脏血供减少,在缺氧环境下心肌组织会生成乳酸,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多位于胸骨后,严重者疼痛可向手指、肩部等部位放射。
2.心率增快
发病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可导致心率增快,且由于心肌缺血,心跳会代偿性增快。
3.面色苍白
疼痛严重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等表现。
4.呼吸困难
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肺循环障碍,引起肺淤血,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因
心绞痛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耗氧增多引起,具体如下: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由于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供血减少,可引起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
2.心肌耗氧增多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生理因素,或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多,引起心肌缺氧,诱发心绞痛。
就医
心绞痛的就医指征是胸前出现压榨性疼痛、劳累或激动时出现胸痛、药物无法缓解胸痛症状等。
1.胸前出现压榨性疼痛
胸口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呈压榨样、烧灼样,数分钟内未出现缓解,需要就医。
2.劳累或激动时出现胸痛
进行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胸口出现疼痛,休息后未出现缓解,应立即就诊。
3.药物无法缓解胸痛症状
出现胸痛症状后,使用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治疗无效,应尽快前往医院诊治。
治疗
心绞痛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的发展。
1.一般治疗
发病时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2.药物治疗
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硝酸甘油片等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服用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凝集,避免血栓形成。
3.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狭窄严重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扩张管腔,改善心肌血供。
日常
心绞痛日常应注意饮食清淡、作息规律、保持情绪稳定、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清淡
避免进食辣椒、生蒜、芥末等辛辣食物,限制酒精、咖啡因的摄入,避免引起机体兴奋。
2.作息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3.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出现激动、愤怒等情绪,与家人保持密切的沟通,避免负面情绪长时间累积。
4.监测病情发展
注意记录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及出现的症状,按时服药,若发作频率增高,需及时就医。
预防
心绞痛可通过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进行预防。
1.合理膳食
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避免饮用酒水、浓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2.科学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计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3.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避免长期熬夜,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严格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诱发心绞痛。
诊断
心绞痛可根据症状、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成像等进行诊断。
1.症状
胸前突然出现压榨性疼痛,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增快等表现,休息后出现缓解,可能是患有心绞痛。
2.心电图检查
若出现ST段移位、压低,伴有T波倒置,表示心绞痛发作。
3.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可帮助明确病因。
4.冠状动脉成像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像,了解冠状动脉管腔是否狭窄,并了解狭窄的程度,明确病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