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群体。
小儿湿疹多是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引起,发病后可引起皮损,根据皮损特点,临床上将其分为脂溢性湿疹、干燥性湿疹、渗出型湿疹。由于该疾病病因复杂,尚无有效方式去除病因,无法根治,但多数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自行缓解,甚至治愈。部分严重者,若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小儿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群体。
小儿湿疹多是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引起,发病后可引起皮损,根据皮损特点,临床上将其分为脂溢性湿疹、干燥性湿疹、渗出型湿疹。由于该疾病病因复杂,尚无有效方式去除病因,无法根治,但多数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自行缓解,甚至治愈。部分严重者,若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症状
临床上将小儿湿疹根据病情进展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具体症状需根据所处阶段分析。
1.急性期
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丘疹疱,分布对称,且异常瘙痒,抓挠后疱壁破损,出现渗出,后期可出现结痂。
2.亚急性期
渗出、红肿症状减轻,可出现白色鳞屑,瘙痒程度减弱,但症状短期内无法消退。
3.慢性期
皮损处出现苔藓样改变,皮肤质地粗糙,表面出现色素沉着,伴有阵发性瘙痒,可反复出现,严重者可持续数年。
病因
小儿湿疹通常是由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较差、过敏原刺激、物理刺激的原因引起。
1.遗传
若父母为过敏体质,下一代存在免疫异常的可能性较大,患病风险较高。
2.皮肤屏障功能较差
婴幼儿群体皮肤较薄,当大量出汗时,皮肤含水量下降,保护功能减弱,导致发病。
3.过敏原刺激
进食芒果、鸡蛋、坚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或接触花粉、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可以刺激机体出现变态反应,诱发小儿湿疹。
4.物理刺激
皮肤受到高温、寒冷、紫外线的刺激,或处于潮湿环境下,可诱发疾病。
就医
小儿湿疹的就医指征有皮肤出现剧烈瘙痒、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有发热症状等。
1.皮肤出现剧烈瘙痒
皮肤出现明显的瘙痒,可愈加严重,患儿频繁抓挠皮肤,导致皮肤出现抓痕,可影响睡眠。
2.皮肤出现红斑丘疹
皮肤表面出现丘疹、红斑、水疱等,抓破后出现渗出。
3.伴有发热症状
除皮肤异常外,体温增高,伴有乏力、嗜睡等感染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携带患儿前往医院诊治。
治疗
小儿湿疹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促进康复。
1.一般治疗
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出汗后及时更换,使用温水擦拭皮肤,保持皮损清洁,瘙痒明显者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湿敷,缓解不适。
2.药物治疗
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复方薄荷脑软膏止痒,炎症明显者使用糠酸莫米松、氢化可的松等药物缓解,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药物进行治疗。
3.物理治疗
进行红外线理疗,减少皮损渗出,减轻炎症。
日常
小儿湿疹日常应注意饮食、保持环境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监测病情等。
1.饮食
避免进食牛奶、鸡蛋、坚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合理喂养,不随意尝试未食用过的食物。
2.保持环境卫生
定期对居住场所进行杀菌除螨,保持室内通风,选择适宜的温湿度。
3.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接触宠物毛发、毛织品等可引起过敏的物品,春夏季节外出时使用口罩,避免吸入花粉、柳絮。
4.监测病情
观察皮肤表现,若丘疹、水疱、鳞屑症状逐渐消退,表示病情好转。
预防
小儿湿疹可通过合理喂养、避免外界刺激、保持皮肤卫生等方式进行预防。
1.合理喂养
避免进食海鲜、芒果、坚果等食物,此类食物易引起过敏,保证膳食营养均衡,避免进食未食用过的食物。
2.避免外界刺激
避免高温、寒冷、日光等刺激,选择宽松的药物,避免皮肤受到摩擦,不可频繁抓挠皮肤。
3.保持皮肤卫生
每日使用温水清洁皮肤,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
诊断
小儿湿疹可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过敏原检测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患儿皮肤,若出现丘疹、水疱、疱疹、红斑、鳞屑、渗出等症状,且瘙痒明显,并询问病史,若症状反复出现,可能是患有小儿湿疹,并且可帮助分辨湿疹类型。
2.血常规检查
发现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出现增高,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
3.过敏原检测
尚未明确过敏原者,进行点刺试验、斑贴试验等,可帮助明确过敏原,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