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疾病百科

血管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肿瘤性疾病。

血管瘤是一类常见的血管肿瘤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通常是由于胚胎时期胎儿的血管先天发育不良导致的,比如孕期长期接触皮革、塑料、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均可能会增加血管瘤的发生风险。血管瘤可以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口腔颌面部发生概率比较高,口腔以及颌面部会出现小的红痣或红斑。

血管瘤根据病理学特征,还可分为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等;交界性血管瘤包括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网状血管内皮瘤等;恶性血管肿瘤包括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不同的血管瘤在发病机制、发展、预后、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名称

血管瘤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血管

多发人群

婴幼儿 30~50岁成年人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激光治疗 手术治疗 放疗 化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充血性斑片样 草莓样斑块 紫癜 瘀斑 皮肤隆起 皮温升高

相关疾病

干燥综合征 口腔溃疡 口腔颌面部肿瘤

相关检查

血常规 凝血功能检查 超声检查 增强CT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检查

相关手术

外科手术

医保

概述

血管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肿瘤性疾病。

血管瘤是一类常见的血管肿瘤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通常是由于胚胎时期胎儿的血管先天发育不良导致的,比如孕期长期接触皮革、塑料、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均可能会增加血管瘤的发生风险。血管瘤可以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口腔颌面部发生概率比较高,口腔以及颌面部会出现小的红痣或红斑。

血管瘤根据病理学特征,还可分为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等;交界性血管瘤包括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网状血管内皮瘤等;恶性血管肿瘤包括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不同的血管瘤在发病机制、发展、预后、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

血管瘤常见症状为皮肤颜色、形态改变以及皮温升高、紫癜或瘀斑、疼痛、相应转移部位症状等,具体症状需要根据血管瘤性质来看,包括良性血管瘤、交界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瘤。

1、良性血管瘤

良性血管瘤类型有很多,如婴幼儿血管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充血性斑片样、草莓样斑块等皮损,且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边界清晰,伴有皮肤隆起、皮温升高;若是先天性血管瘤,常表现为红色、暗红色或淡蓝色的斑片,形状不规则,不会高出皮面,压之部分或全部褪色。

2、交界性血管瘤

交界性血管瘤多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单发或多发结节或斑块,呈紫色或深红色,与周围正常皮肤边界不清晰,可伴有皮温升高、紫癜或瘀斑、疼痛等症状。

3、恶性血管瘤

恶性血管瘤晚期容易出现远处转移,并引起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比如转移至肝脏,可出现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转移至骨,可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病因

引起血管瘤的具体原因尚未明确。

血管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肿瘤性疾病,其具体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肥大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失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活跃,以及某些致病基因的突变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和内皮细胞异常转化,均可能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异常,从而形成血管瘤,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颜色、形态改变,如皮肤充血性斑片、交界不清的紫色或红色斑块、紫癜或瘀斑等。

就医

如果出现皮肤颜色、形态改变或者皮肤隆起、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一旦发生血管瘤,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颜色、形态的改变,比如皮肤充血性斑片、交界不清的紫色或红色斑块、紫癜或瘀斑等,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皮肤隆起、局部疼痛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要高度警惕血管瘤,应及时前往医院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等相应科室进行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针对性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影响患者的预后。

治疗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

1、一般治疗

血管瘤患者应注意皮损部位的保护,避免搔刮、挤压血管瘤,以免血管瘤破溃而发生感染,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

若为良性血管瘤和交界性血管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表浅型的血管瘤,可外用普萘洛尔、噻吗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若是早期、局限性、深在或明显增厚凸起的血管瘤,可以考虑局部注射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等药物治疗;若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则可以考虑口服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泼尼松、西罗莫司等。

3、激光治疗

对于浅表型血管瘤,可以考虑激光治疗,包括脉冲染料激光、倍频YAG激光等,能够使血管闭塞,达到抑制瘤体增殖的目的。

4、手术治疗

若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如药物治疗失败、有可能影响容貌外观的血管瘤以及有出血和溃疡等高危因素的血管瘤,建议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5、放疗

部分良性或交界性血管瘤,可进行放射治疗,能够使血管生成停止、毛细血管闭塞,从而达到消退血管瘤的目的;若是恶性血管瘤,一般是进行术后放疗,能够减少恶性血管瘤术后复发几率。

6、化疗

部分恶性血管瘤患者对化疗敏感,术后也可以给予化疗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吉西他滨、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等。

日常

血管瘤日常注意事项一般包括保护皮损、减轻心理负担、定期复查等。

1、注意保护皮损

患有血管瘤后,平时应注意保护皮损,尤其是较为浅表的血管瘤患者,应穿着宽松柔软的衣服,以免衣服过硬对血管瘤造成摩擦。平时也要避免搔刮、挤压血管瘤,以免血管瘤破溃、感染,甚至留下瘢痕。

2、减轻心理负担

血管瘤多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可对面容及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这类患者应尽量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3、定期复查

日常也要密切观察血管瘤皮损情况的变化,并定期前往医院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若发现血管瘤溃疡、感染、出血、迅速增大等,建议及时就医。

预防

血管瘤预防措施一般包括注意饮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适当运动、定期检查等。

1、注意饮食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尽量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高糖、高脂等食物的摄入,保持血管的健康。

2、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如果是预防婴幼儿血管瘤,女性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各种有害物质,包括皮革、塑料、油漆涂料、化肥农药等。

3、适当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一些体育运动,比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也可以增强血管弹性,保持血管软化。

4、定期检查

定期前往医院做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可以预防血管瘤的发生。

诊断

血管瘤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虽然大部分血管瘤患者这两项检查正常,但如果发生Kasabach-Merritt现象,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会下降,并且凝血功能也会发生改变。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增强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通过这类检查可以了解血管瘤的范围及血供情况,也可以了解血管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侵犯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转移。

3、病理学检查

血管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为了明确血管瘤的具体性质,还应进行病理学检查,每一种类型的血管瘤都具有特异性的病理学表现。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