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

疾病百科

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栓塞后导致心肌供血、供养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病理状态。

心肌主要依靠冠状动脉供血,而冠状动脉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当心脏需氧量增大时,冠状动脉可扩张,从而增加心肌供血量,保证正常的心肌功能。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一些病变,比如在情绪激动、过度饮酒或疾病等因素作用下,出现管腔狭窄、痉挛以及栓塞等情况时,冠状动脉的代偿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造成心肌供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前区不适、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表现。

名称

心肌缺血

就诊科室

心血管外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多发人群

中老年人 三高患者 肥胖人群

治疗方法

日常调理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心前区不适 疼痛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休克

相关疾病

心脏病 心脏瓣膜性疾病 肺动脉高压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检查

相关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医保

概述

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栓塞后导致心肌供血、供养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病理状态。

心肌主要依靠冠状动脉供血,而冠状动脉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当心脏需氧量增大时,冠状动脉可扩张,从而增加心肌供血量,保证正常的心肌功能。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一些病变,比如在情绪激动、过度饮酒或疾病等因素作用下,出现管腔狭窄、痉挛以及栓塞等情况时,冠状动脉的代偿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造成心肌供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前区不适、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表现。

症状

心肌缺血的症状一般包括心前区不适、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

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会出现不同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的患者多表现为心前区发闷、紧缩感或压榨样疼痛,有时可伴有濒死样恐惧感,疼痛可能会放射到下颌、上腹、左肩、左上肢小拇指一侧等部位。当心肌缺血的程度进一步加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比如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咳嗽、发绀、出虚汗、疲乏无力、呼吸困难、全身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神志淡漠等休克表现。

病因

心肌缺血主要是冠状动脉对心肌的供血、供氧无法满足需求。

心肌主要依靠冠状动脉供血,而高血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可引起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在这种情况下冠状动脉就容易发生狭窄、栓塞,从而导致管腔内血流量减少,心肌供血量急剧减少,诱发心肌缺氧。其次,一些患有心律失常或体力劳动负担较重的患者,因心脏跳动的频率较快,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此时冠状动脉无法满足心肌的血液需求,也会导致心肌缺血。另外,吸烟、饮酒或受到寒冷刺激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

就医

出现心前区不适,或体检时怀疑有心肌缺血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心肌缺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前区不适、疼痛、胸闷、气短症状,部分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晕厥等症状,所以当出现上述不适症状,特别是一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患者,需要怀疑心肌缺血的可能,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另外,在体检或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如果怀疑有心肌缺血的情况,也应及时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以明确病情。

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所以一旦发现有与心脏有关的异常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以最大限度减少身体损伤。

治疗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病情发作时,患者需要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并注意调整心态,消除紧张、激动的情绪,以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2、药物治疗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硝酸甘油、美托洛尔或硝苯地平等药物,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脏不适症状,必要时还可配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时,患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以恢复心肌供血。

日常

心肌缺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以及遵医嘱用药等。

1、调整饮食结构

心肌缺血与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所以患者平时要注意减少摄入高糖、高盐以及高脂类的食物,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心血管的健康。

2、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要注意保证适当的体育运动,以控制体重,同时还要戒烟戒酒、注意保暖,避免因烟酒或寒冷刺激诱发心肌缺血的发生。

3、遵医嘱用药

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做好定期复查,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状态,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

预防

一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改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方法来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

1、调整饮食习惯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多进食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食用油腻、腌制以及高糖类的食物,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

2、改善生活方式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控制体重,避免因肥胖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同时还要控烟控酒,以降低对心血管的损害。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心肌缺血与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所以相关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

诊断

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

1、实验室检查

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所以对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查,可评估心肌缺血的风险。另外,心肌缺血发生梗死时,血液中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可出现异常升高,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查,可判断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心脏彩超检查可观察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发生异常变化,从而明确是否存在心脏增大、心瓣膜病变或心肌肥大等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

3、心电图检查

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脏的电活动变化,对心肌缺血的初步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