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出现炎症,可影响心脏的收缩、舒张。
心肌炎发病具有季节倾向,春冬季节多见,可根据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心肌炎、非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炎的发病通常与感染、免疫异常、化学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多在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服用心肌毒性药物者发病风险较大。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出现心律不齐、发热、下肢浮肿、头痛、胸闷等症状。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出现炎症,可影响心脏的收缩、舒张。
心肌炎发病具有季节倾向,春冬季节多见,可根据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心肌炎、非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炎的发病通常与感染、免疫异常、化学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多在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服用心肌毒性药物者发病风险较大。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出现心律不齐、发热、下肢浮肿、头痛、胸闷等症状。
症状
心肌炎会出现发热、乏力、胸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1.发热
致病菌感染心肌引起炎症,会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影响体温中枢,导致体温增高。
2.乏力
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肢体末端、其他脏器供血不足,出现乏力症状。
3.胸痛
若炎症未得到控制,心肌组织可出现坏死,引起胸痛、胸闷症状。
4.呼吸困难
心肌细胞损伤,心脏无法正常的收缩、舒张,心室泵血充盈功能减弱,引起心肌缺血、会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等表现。
5.下肢水肿
病情持续发展可引起心力衰竭,出现体循环淤血,下肢出现浮肿。
病因
心肌炎通常是感染、免疫异常、物理化学刺激等因素引起。
1.感染
真菌、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侵入心脏,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发病。
2.免疫异常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产生特异性心肌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释放炎性因子,引起心肌炎。
3.物理化学刺激
长期使用化疗药物、抗生素药物,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长期接触放射线,可引起心肌损伤,引起急性心肌炎。
就医
心肌炎的就医指征有出现病毒感染症状、出现持续性胸闷、出现心律不齐、下肢出现浮肿等。
1.出现病毒感染症状
出现咳嗽、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表示体内存在感染,若症状长时间未消失,感染可波及心肌,需就医。
2.出现持续性胸闷
病毒感染后出现持续性胸闷,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3.出现心律不齐
心脏跳动杂乱无章,伴有心悸症状,心肌可能存在损伤,考虑存在心肌炎,需及时就医治疗。
4.下肢出现浮肿
除上述症状外,下肢出现浮肿,多表示心脏功能下降,不及时就诊可导致病情加重。
治疗
心肌炎的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需卧床休息,监测血压、心率等体征,治疗期间需饮食清淡,维持情绪稳定,呼吸困难者可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
2.药物治疗
使用辅酶Q10胶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改善心肌代谢情况,使用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出现心力衰竭者,使用呋塞米、氢氯噻嗪减轻心脏负担。
3.手术治疗
严重者可植入心脏起搏器帮助心脏收缩、舒张,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行心脏移植术。
日常
心肌炎日常应注意饮食、运动、心理调理、按医嘱服药等。
1.饮食
避免进食高脂食物,适当饮水,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利于心肌的修复。
2.运动
禁止剧烈运动,避免心肌缺血,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运动,增强心功能。
3.心理调理
保持与家人的密切沟通,及时倾诉负面情绪,避免长期存在心理负担。
4.按医嘱服药
服药期间不可自行更改服药剂量或停药,避免饮酒,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异常,需及时就诊。
预防
可通过避免饮酒、适当运动、戒烟、合理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预防心肌炎。
1.避免饮酒
日常需控制酒精的摄入量,酒精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诱发心肌炎。
2.适当运动
定期进行跑步、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加强体质。
3.戒烟
严格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否则可影响心肌健康。
4.合理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心肌毒性药物,在医生建议下减小服药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5.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存在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降低发病风险。
诊断
心肌炎可通过症状、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测、心肌活检等进行诊断。
1.症状
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头痛、下肢浮肿等症状,有较大的概率患有心肌炎。
2.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ST-T段出现异常改变,表示可能存在心肌损伤。
3.血液检测
若血液中心肌酶水平增高,且存在相关病毒抗体,可明确致病菌与心肌损伤程度,有利于后期治疗。
4.心肌活检
采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活检,可对心肌炎作出诊断,并可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