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湿疹

疾病百科

外耳湿疹是指发生于外耳道、耳廓及周围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可见于任意人群,小儿发病率相对较高。

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外耳湿疹、亚急性外耳湿疹、慢性外耳湿疹,发病通常与过敏、物理刺激、炎症刺激、药物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会出现瘙痒、灼热、水疱、皮肤粗糙等表现,部分严重者可引起鼓膜病变,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治疗后可出现复发,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名称

外耳湿疹

就诊科室

耳鼻喉

发病部位

耳部

多发人群

婴幼儿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物理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结痂 丘疹 水疱 脱屑

相关疾病

鼻炎 过敏性鼻炎 耳鸣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特殊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外耳湿疹是指发生于外耳道、耳廓及周围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可见于任意人群,小儿发病率相对较高。

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外耳湿疹、亚急性外耳湿疹、慢性外耳湿疹,发病通常与过敏、物理刺激、炎症刺激、药物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会出现瘙痒、灼热、水疱、皮肤粗糙等表现,部分严重者可引起鼓膜病变,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治疗后可出现复发,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症状

外耳湿疹可分为急性外耳湿疹、亚急性外耳湿疹、慢性外耳湿疹,具体症状需根据病情进行分析。

1、急性外耳湿疹

外耳道与周围皮肤出现明显瘙痒,局部出现丘疹、水疱,水疱破溃后出现水样分泌物,呈黄色,后期可出现结痂。

2、亚急性外耳湿疹

局部分泌物较少,伴有轻度瘙痒感,局部皮肤出现脱屑、结痂等表现。

3、慢性外耳湿疹

病程较长,皮肤在长期的刺激下出现增厚、色素沉着等表现,质地较为粗糙,可伴有大量脱屑。

病因

外耳湿疹通常是由于过敏、物理刺激、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1、过敏

机体接触花粉、动物毛发、尘螨、油漆等过敏原,或在局部涂抹药膏,机体对药膏成分存在过敏,会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外耳道、耳廓等部位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外耳湿疹。

2、物理刺激

频繁使用棉签、挖耳勺等刺激外耳道,造成皮肤黏膜损伤,引起外耳湿疹。

3、疾病因素

若中耳部位存在炎症,局部可产生炎性分泌物,外耳道及周围皮肤长期受分泌物的刺激,易出现外耳湿疹。

就医

外耳湿疹的就医指征有耳道出现瘙痒与分泌物、耳周淋巴结出现肿大、出现听力下降等。

1、耳道出现瘙痒与分泌物

若感觉耳道出现明显瘙痒,且出现异常分泌物,分泌物呈黄色水性,需积极就医。

2、耳周淋巴结出现肿大

若耳朵周围淋巴结出现肿大,且原因不明,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3、出现听力下降

近期出现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闷等表现,可能存在耳部炎症,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治疗

外耳湿疹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控制病情,减轻不适。

1、一般治疗

若发病与过敏有关,需立即脱离相关环境,使用清水清除皮肤表面的过敏物质,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皮肤炎症反应。

2、药物治疗

若局部分泌物较多,可使用硼酸洗液、炉甘石洗剂等清洁局部,皮肤干燥者,若炎症反应较为明显,可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减轻不适。

3、物理治疗

进行红外线理疗、超短波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皮肤炎症,加速水疱的干涸。

日常

外耳湿疹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物理刺激、科学用药等事项。

1、避免接触过敏原

若存在明确的过敏原,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接触,尚未明确者可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物质,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杀菌,降低过敏可能。

2、避免物理刺激

正确使用挖耳勺,不可频繁掏挖耳部,洗澡时注意防护,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3、科学用药

在医生建议下用药治疗,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急性、亚急性患者患病期间不可接种天花疫苗。

预防

外耳湿疹可通过合理饮食、加强耳部卫生护理、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方式进行预防。

1、合理饮食

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芒果、虾蟹、坚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加强耳部卫生护理

保持耳部干燥卫生,在游泳、洗澡时需做好防护,避免污水流入耳道。定期进行耳道清洁,但不可频繁掏挖耳道,以防引起皮肤损伤。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若存在中耳疾病,如化脓性中耳炎,需积极治疗,避免病变累及外耳,诱发外耳湿疹。

诊断

外耳湿疹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外耳皮肤存在丘疹、水疱、脱屑等表现,且患者自觉瘙痒、疼痛,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耳道分泌物涂片检查,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改变,表示存在感染,并通过涂片检查明确致病菌种类,可排查病因,便于后期治疗。

3、特殊治疗

进行纯音测听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听力下降,了解疾病严重程度。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