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出现改变,纵轴向下延长,可伴有其他器官下垂。
临床上可根据胃角切迹与两侧髂嵴连线的位置关系将胃下垂分为三度,胃角切迹越低,病情愈加严重。胃下垂通常是由于腹腔压力降低、膈肌异常、腹肌收缩力减弱、胃周韧带松弛等引起,多发生于久坐、卧床、体型消瘦等人群。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嗳气、腹痛、食欲下降、腹胀等症状,甚至可并发胃潴留、胃溃疡等疾病。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出现改变,纵轴向下延长,可伴有其他器官下垂。
临床上可根据胃角切迹与两侧髂嵴连线的位置关系将胃下垂分为三度,胃角切迹越低,病情愈加严重。胃下垂通常是由于腹腔压力降低、膈肌异常、腹肌收缩力减弱、胃周韧带松弛等引起,多发生于久坐、卧床、体型消瘦等人群。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嗳气、腹痛、食欲下降、腹胀等症状,甚至可并发胃潴留、胃溃疡等疾病。
症状
胃下垂会出现腹部胀痛、嗳气、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
1.腹部胀痛
由于胃部下垂导致胃动力减弱,进食后食物长时间得不到消化,堆积在胃内,引起腹胀、腹痛症状。
2.嗳气
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内,在菌群的作用下可出现发酵,产生气体,由口腔排出,导致频繁嗳气。
3.食欲不振
患者胃部长期伴有饱胀感,导致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
4.便秘
肠道蠕动减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横结肠下降,导致食物残渣无法正常通过,引起便秘。
病因
胃下垂通常是由于横膈肌位置下降、胃周韧带松弛、胃肿瘤等引起。
1.横膈肌位置下降
胃部位于膈肌下,由于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横膈肌位置下降,会引起胃的生理位置下移。
2.胃周韧带松弛
胃周围存在肝胃韧带、胃膈韧带、胃脾韧带等韧带,具有辅助固定胃的作用,若韧带松弛或出现损伤,会引起胃下垂。
3.胃肿瘤
若胃内存在肿瘤,易引起幽门梗阻,影响胃的张力,诱发胃下垂。
就医
胃下垂的就医指征有长期伴有上腹部饱胀感、进食后症状加重、进食后运动出现昏厥休克等。
1.长期伴有上腹部饱胀感
腹部出现饱胀感,且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就医检查。
2.进食后症状加重
进食后腹部饱胀感加重,伴有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3.进食后运动出现昏厥休克
在大量进食后剧烈运动,出现剧烈的上腹疼痛,严重者出现冷汗、昏厥、休克等情况,应立即就诊。
治疗
胃下垂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不适。
1.一般治疗
使用腹带、胃托等固定胃部位置,避免胃进一步下垂,消瘦者需加强营养,增强腹壁力量。
2.药物治疗
服用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多潘立酮等药物增强胃动力,促进食物的消化,伴有抑郁、焦虑情绪者服用地西泮、艾司唑仑缓解不良情绪。
3.手术治疗
病情严重者,可进行胃部分切除术,减小胃容量,避免出现胃潴留。
日常
胃下垂日常应注意饮食、避免饭后运动、定期复诊等。
1.饮食
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不可暴饮暴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生冷坚硬等刺激性食物。
2.避免饭后运动
进食后禁止剧烈运动,避免胃部大幅晃动,胃内食物会刺激胃壁加重病情,进食后一段时间可适当运动,增强膈肌、腹肌力量。
3.定期复诊
按时复诊,通过X线检查观察胃部位置,了解病情发展情况。
预防
可通过合理膳食、健康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预防胃下垂。
1.合理膳食
禁止暴饮暴食,避免在睡前大量进食,否则会导致食物潴留在胃内,可少食多餐,减轻消化负担。
2.健康运动
避免重体力劳动,不可在饱食后剧烈运动,保持胃处于平静状态,进食一段时间后可适当运动。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存在胃周韧带松弛、胃溃疡、胃肿瘤等情况者,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持续发展,引起胃下垂。
诊断
胃下垂可通过自身症状、体格检查、X线钡餐造影等帮助诊断。
1.自身症状
出现餐后饱胀、嗳气、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运动后出现剧烈腹痛,患有胃下垂的风险较大。
2.体格检查
观察肋弓与剑突间夹角度数,若小于90度,且在肚脐下方可听及液体震颤声,可能是患有胃下垂。
3.X线钡餐造影
观察胃体位置,若明显下降,胃小弯角切迹位于髂嵴连线水平下方,且胃体与胃窦邻近,可诊断为胃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