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一般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感染性胃肠炎和非感染性胃肠炎,而根据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胃肠炎和慢性胃肠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的症状,其中急性胃肠炎多发于夏季和秋季,可为散发感染,也可爆发流行,部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存在一定的传染性。
患者在出现上述不适的症状后可以到医院就诊,在明确胃肠炎的类型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胃肠炎一般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感染性胃肠炎和非感染性胃肠炎,而根据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胃肠炎和慢性胃肠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的症状,其中急性胃肠炎多发于夏季和秋季,可为散发感染,也可爆发流行,部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存在一定的传染性。
患者在出现上述不适的症状后可以到医院就诊,在明确胃肠炎的类型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症状
胃肠炎可分为感染性胃肠炎和非感染性胃肠炎,症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别。
1.感染性胃肠炎
通常起病比较急,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呕吐、恶心、排水样便等症状,若是食物中毒者,通常在进食后几小时发病,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黏液脓血样便的现象,若是阿米巴引起的胃肠炎,则会出现大便腥臭、呈果酱样的症状,若是贾第虫感染引起,则会出现大便恶臭、腹胀、臭屁等症状。
2.非感染性胃肠炎
大部分患者症状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感以及早饱感等,进食后症状可加重或者减轻,同时伴有食欲减退、反酸以及恶心等症状。
病因
胃肠炎包括感染性胃肠炎和非感染性胃肠炎,病因各不相同。
1.感染性胃肠炎
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其中常见引起胃肠炎的细菌包括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弯曲菌、痢疾杆菌等;常见引起胃肠炎的病毒包括腺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常见引起胃肠炎的寄生虫包括贾第虫、阿米巴、血吸虫等。
2.非感染性胃肠炎
长时间吃粗糙或者刺激性的食物或者消化液反流、患有肠道菌群失调、自身免疫性胃炎、炎症性肠病等,可引起非感染性胃肠炎。
就医
胃肠炎就医方式包括了解症状、选择科室以及进行相关检查。
1.了解症状
若是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高热、脱水、休克等症状,并有不洁的饮食史,则可怀疑存在胃肠炎。
2.选择科室
患者可到医院的消化内科或者肠道门诊就诊,若是小儿患者,则可以到儿科就诊。
3.进行相关检查
患者可给予血液检查、粪便检查、胃镜检查、肠镜检查、碳13或者碳14尿素呼气试验、X线钡剂灌肠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治疗
胃肠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在平时多注意休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若存在严重呕吐的情况,则需要给予禁食处理。
2.对症治疗
若是胃肠炎患者出现剧烈腹痛的情况,则可以遵医嘱使用阿托品注射液、复方颠茄片、山莨菪碱注射液等来缓解;若是腹泻严重者,则需要使用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消旋卡多曲颗粒等缓解。
3.对因治疗
若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则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比如阿奇霉素片、环丙沙星片、诺氟沙星胶囊等。若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则可以使用抗结核类药物治疗,比如利福平胶囊、异烟肼片、吡嗪酰胺片等。
日常
胃肠炎日常护理方法包括日常生活管理、家庭护理以及日常病情监测等。
1.日常生活管理
胃肠炎患者需要在平时保证饮食合理,急性期的情况下可进食流失,比如面汤、鸡汤等,若是病情比较轻微,则可以半流食、低渣的食物为主,同时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休息时间。
2.家庭护理
若是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则患者需要与家人分餐,家人对患者的呕吐物以及餐具等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3.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需要在平时按时服用药物,并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
预防
胃肠炎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接种疫苗等方式来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
需要在平时注意清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注意将手清洁干净。
2.注意饮食卫生
需要在平时注意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要吃变质的食物或者放置过久的食物,煮熟的食物需要趁热吃,而隔夜的食物在吃之前需要彻底的加热。
3.接种疫苗
可以通过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以及麻疹疫苗等方式来帮助预防胃肠炎。
诊断
胃肠炎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胃肠道特殊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可通过血液检查、粪便检查、水、电解质检查等方式来帮助判断胃肠炎的类型。
2.胃肠道特殊检查
可通过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来帮助诊断胃肠炎及其病因。
3.影像学检查
若是慢性肠道疾病患者,则可通过X线钡剂灌肠检查来了解胃肠炎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