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是体内水分减少,导致新陈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脱水可以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其中低渗性脱水与重度腹泻、剧烈呕吐、过量出汗、长期使用排钠利尿药等因素有关。高渗性脱水考虑是水分摄入不足、肾性尿崩症等因素所致。等渗性脱水多由大量抽放腹水、大面积烧伤等因素引发。患者可出现疲乏、头晕、手足发麻、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症状。
患者需要到医院急诊科就医,通过做血常规、血气生化检查、尿常规等明确诊断。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脱水是体内水分减少,导致新陈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脱水可以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其中低渗性脱水与重度腹泻、剧烈呕吐、过量出汗、长期使用排钠利尿药等因素有关。高渗性脱水考虑是水分摄入不足、肾性尿崩症等因素所致。等渗性脱水多由大量抽放腹水、大面积烧伤等因素引发。患者可出现疲乏、头晕、手足发麻、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症状。
患者需要到医院急诊科就医,通过做血常规、血气生化检查、尿常规等明确诊断。
症状
脱水的症状与脱水的类型有关,比如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具体如下:
1、低渗性脱水
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手足麻木、尿量减少、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脉搏细速等症状。重症患者还可出现站立性晕倒、神志不清、木僵性呼吸困难、肌痉挛性抽痛、昏迷等症状。
2、高渗性脱水
一般表现为尿量减少、口渴、头晕、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皮肤干燥、烦躁等。对于重度脱水的患者,还可出现幻觉、定向力失常、躁狂、晕厥等症状。
3、等渗性脱水
患者可出现乏力、厌食、恶心、少尿、眼窝凹陷、皮肤松弛等症状。如果短时间内体液丧失过多,还可出现肢端湿冷、休克等症状。
病因
脱水的病因与其类型有关,比如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具体如下:
1、低渗性脱水
大量呕吐、重度腹泻等因素,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而仅补充水分,可引起低渗性脱水。另外,长期使用呋塞米、氢氯噻嗪等排钠利尿剂,可导致体内钠离子过度排出,引起低渗性脱水。此病还与大量出汗、大量胸水、肾上腺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
2、高渗性脱水
此病考虑是高热、大面积烧伤等因素,导致机体丢失大量低渗液体引起的。其次,水分摄入不足、过度通气、中枢性尿崩症等因素,也可导致高渗性脱水。
3、等渗性脱水
腹泻、呕吐、大量抽放胸水、腹膜后感染、肠外瘘、大面积烧伤等因素,导致等渗性液体丢失,使得机体在短时间内血容量过少,从而会引起等渗性脱水。
就医
当患者因重度腹泻、大量呕吐、高热、大量出汗、擅自滥用排钠利尿剂、大面积烧伤、过度通气、中枢性尿崩症等因素,导致自身出现乏力、头晕、手足麻木、烦躁不安、声音嘶哑、皮肤松弛、肢端湿冷、木僵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者到医院急诊科就医。
医生可通过病史、症状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其次,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气生化检查等诊断疾病。
脱水大多为急性病程,患者需要及时干预治疗,以免体内血容量不足,而威胁生命。
治疗
脱水可通过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等来处理,具体如下:
1、一般治疗
患者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减少出汗量,可以多喝淡盐水,多吃雪梨、西瓜、橙子等食物补充水分。
2、对症治疗
对于低渗性脱水,可以使用高渗氯化钠溶液、等渗氯化钠溶液,来提高血钠、血氯浓度。针对于等渗性脱水,可以补充葡萄糖溶液来治疗。对于高渗性脱水,可以输入5%葡萄糖溶液,并补充一定比例的电解质溶液。
3、对因治疗
如果是腹泻引起的脱水,可以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高热引起的脱水,需要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药物,控制体温,从而改善病情。
日常
脱水患者日常需要注意改善生活环境、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定期复查等事项,具体如下:
1、改善生活环境
患者应脱离高温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度之间,并定期室内外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多呼吸新鲜的空气。
2、调整饮食结构
患者应多喝温水,多吃水分充足的水果蔬菜,比如雪梨、橙子、西瓜、西红柿、芹菜等,补充体内液体含量。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还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寒凉、变质不洁的食物,以免导致腹泻。
3、适度运动
如果患者属于轻度脱水,经治疗后整体状况良好,可以适度进行低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太极、瑜伽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力。患者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导致大汗,加重病情。
4、定期复查
患者需要遵医嘱就医复查,监测病情进展。如果重度脱水导致充血性心衰,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预防
脱水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健康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来预防,具体如下:
1、改善生活环境
居民应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不宜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如果天气炎热,可以通过吹电风扇、吹空调等方式,预防出汗量过大。
2、健康饮食
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选择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饮用生水,食用霉变不洁的食物,以免导致腹泻、呕吐,从而造成脱水。
3、积极治疗原发病
研究表明,中暑、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腹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可导致脱水。因此,患者需要积极干预治疗,降低脱水的风险。
诊断
脱水可以通过病史和症状表现、血常规、尿常规、血气生化检查等方式来诊断,具体如下:
1、病史和症状表现
医生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表现进行初步的诊断。如果患者存在腹泻、剧烈呕吐、高烧等情况,出现乏力、头晕、口渴、皮肤干燥松弛、眼窝凹陷等症状,可初步判断为脱水。
2、血常规
脱水患者做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改变。
3、尿常规
脱水做尿常规,可见尿比重升高或者降低。
4、血气生化检查
如果患者肾盂碱>3毫米汞柱,碳酸氢钠>27毫米汞柱,PH值>7.45,则提示代谢性碱中毒。如果患者做血气生化检查,可见PH值降低,氢离子过高,碳酸氢根离子过低,则提示代谢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