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无传染性,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皮肤瘙痒、乏力等。糖尿病属于全身性疾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比如损害眼部、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引起相应系统的病变。其中1型糖尿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较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无传染性,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皮肤瘙痒、乏力等。糖尿病属于全身性疾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比如损害眼部、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引起相应系统的病变。其中1型糖尿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较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
糖尿病优先去内分泌科就诊,当引起眼部并发症状可去眼科就诊;引起肢端感觉异常,可去神经内科就诊;在基层医院,还可去全科医学科就诊。临床可通过患者自身症状以及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结果,判断是否为糖尿病以及明确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根治,但妊娠期糖尿病多在分娩后有所缓解。糖尿病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疗,自主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其次还包括遵专业人士用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等,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疾病类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糖尿病单纯用药治疗,每个月费用一两百元,但如果伴有其他并发症或有其他要求,则费用会相应的增加。目前糖尿病部分用药已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症状
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皮肤瘙痒、乏力等。
其他症状
患者可出现视网膜病变、伤口感染与溃疡、肾功能衰竭、肢端感觉异常等。
1型糖尿病
常见于青少年,起病比较急,诊治前可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个别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以及急腹症为首发表现。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比较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在做血糖检测时发现该病。
2型糖尿病
本病多发于成年人,常在40岁以后发病,通常起病隐匿,半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为出现慢性并发症而在体检时发现。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还可伴随视力改变、皮肤感染、包皮炎(男)、外阴炎(女)以及牙龈炎等。在发病早期,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糖,在餐后3-5小时有恶心、心慌、出冷汗等表现。
特殊类型糖尿病
发生于生命早期的糖尿病提示有严重的遗传缺陷;合并内分泌疾病或代谢性疾病,伴有其特殊的合并表现,比如血色病,表现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其次可伴随外阴瘙痒,以及反复假丝酵母菌感染,在妊娠期发现胎儿过大、羊水过多等问题。
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状
长期血糖升高,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比如眼部、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引起相应系统的并发症。
眼睛
长期血糖升高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病变早期无自觉症状,后期逐渐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失明。同时可并发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发病较为突然,可伴有眼痛、畏光、流泪等表现,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导致虹膜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出现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还可并发糖尿病性白内障,多为双眼发病,病情进展较快,甚至可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足部
主要表现为伤口较难以愈合,出现伤口感染、溃疡,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感染以及骨髓炎,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导致截肢。
心血管
糖尿病可引起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可表现为心绞痛、无痛性的心肌梗死等,以及脑血管的多发狭阻,造成脑梗塞、脑卒中等问题。
肾脏
长期血糖升高可引起糖尿病肾病,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神经
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造成肢体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刺痛、灼热感、袜套样的感觉。此外还可使自主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引起肠胃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心脏功能等紊乱。
感染
糖尿病患者易受到多种病菌、真菌感染,出现反复的肾盂肾炎、膀胱炎、足癣等,表现为发烧、腰背痛、尿频、尿急、尿痛、水疱、脱屑等伴随症状。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有所差异,同种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存在差异。
1型糖尿病
基本病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紊乱,β细胞被严重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自身免疫系统方面的问题主要为自身免疫系统缺陷,血液中出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诱发本病。
其次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发病基础,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父母患有1型糖尿病,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子代更容易患此病。
病毒感染,比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脑-心肌炎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增加患病风险。
接触有毒物质,比如杀鼠剂吡甲硝苯脲,可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可以确定的是这类疾病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具有遗传易感性。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发病以及病情的发展更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发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1、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较为罕见,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使胰岛素产生减少,而发病。
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可有遗传家族史,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胰岛素无法发挥其作用,使胰岛素抵抗而发病。
3、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此类型糖尿病常继发于胰腺疾病或全身代谢性疾病,比如血色病,中后期胰岛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发病。此外创伤、胰腺切除、胰腺炎等均可导致胰腺功能损伤或缺失。
4、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通常继发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多见于肢端肥大、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等,由于产生有升高血糖的激素而发病。
5、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主要与药物的副作用有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D-1类抗肿瘤药物,产生副作用,引起血糖升高或胰岛分泌功能受损。
6、感染所致
较为罕见,一些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受损,从而导致发病。
7、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自身伴有免疫病,与免疫介导产生胰岛细胞抗体有关。
8、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患有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常合并重度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伤以及糖尿病等。
妊娠期糖尿病
怀孕期间,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量,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量增加,孕期肾血浆流量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无法相应增加,使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而雌激素、孕激素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空腹时孕妇清除葡萄糖能力和非孕期相比增强。到孕中期、孕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皮质醇、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等,随孕周增加,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在孕期无法代偿此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哪些因素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肥胖、年龄增长等增加糖尿病患病几率。
高风险人群
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如父母、兄妹;
体重超重或肥胖者;
年龄高于40岁以上人群;
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人群;
患有全身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人群;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D-1类抗肿瘤药物等人群。
就医
何时就医
出现“三多一少”、视力模糊、触觉异常、脚踩棉花感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反复出现低血糖症,出现不明原因酸中毒、昏迷者要立即就医。
医生询问患者的问题
1.家中是否有糖尿病患者?
2.服用过哪些降糖药?
3.有没有手足麻木、刺痛感?
4.空腹及餐后血糖是多少?
5.除了糖尿病是否还有其它疾病?
患者询问医生的问题
1.如何预防糖尿病?
2.糖尿病可以自愈吗?
3.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
4.糖尿病恶化征兆有哪些?
5.什么样人会得糖尿病?
治疗
如何治疗
糖尿病需提高自我管理意识,遵医嘱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初始治疗
首先患者应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遵医嘱治疗,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能力。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定量,根据自身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以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高蛋白饮食为宜。
运动方面可采取快走、慢跑等运动,控制血糖稳定。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可用便携式血糖仪至少监测4次餐前血糖,血糖不稳定时要增加检测次数。2型糖尿病人自我监测血糖可适当减少频次。根据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糖药和胰岛素,需要根据疾病类型、程度选择合适用药。
病情加重或复发的治疗
糖尿病急性期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积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采取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促进机体运用葡萄糖,减少酸性酮体的产生。胰岛素维持到血酮低于0.3mmol/L再恢复皮下注射治疗。在胰岛素和补液治疗后,出现低血钾症,需静脉补钾。而对于后续出现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还需做后续的检查,再治疗。
药物选择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糖药以及胰岛素,其中1型糖尿病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且终生使用。
2型糖尿病主要以日常控制为主,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时候可口服降糖药,身体肥胖的患者适合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如果双胍类药物无法控制血糖稳定,或者无法耐受其副作用,可使用磺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餐后血糖高的人群适合使用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的人群适合使用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于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建议使用胰岛素。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大部分可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大部分通过生活干预可使血糖稳定,在日常干预无法控制血糖时,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从小剂量开始运用,而口服降糖药通常不推荐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不论是用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在用药时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评估用药,其中如果有肾功能衰竭,不建议使用二甲双胍,有肝功能异常,瑞格列奈类药物避免使用。而胰岛素剂量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超量或少量。
其他治疗
手术治疗
主要手术方式为代谢手术,适用于血糖难以控制以及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
代谢手术注意事项
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不可以进行代谢手术;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明显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不可以进行代谢手术。
治疗后效果
1糖尿病、2糖尿病目前尚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但是通过日常控制以及药物使用,糖尿病能够达到很好治疗与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多在分娩后有所缓解。
日常
预防
1型糖尿病很难预防,主要以控制血糖、定期复查,防止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2型糖尿病需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不动、缺少体育锻炼、摄入能量过多等。对于高风险的患病人群需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应该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水平,防止并发症出现。
特殊类型糖尿病需避免副作用较强药物的使用,存在病毒感染时积极治疗,有胰腺疾病、全身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积极控制病情。
妊娠期糖尿病预防需做到控制体重,避免体重增加过快或过多;避免不健康饮食,饮食应以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高蛋白饮食为宜;合理运动,每天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
诊断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糖尿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化验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酮体等,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有助于了解基础和由糖尿病介导的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的能力。
糖尿病需要与哪些疾病区分?
尿崩症
尿崩症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但是血糖不高;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血糖升高。
甲亢
甲亢以高代谢症状为主,进食后血糖呈一过性升高;糖尿病进食后血糖呈持续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