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疾病百科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无传染性,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皮肤瘙痒、乏力等。糖尿病属于全身性疾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比如损害眼部、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引起相应系统的病变。其中1型糖尿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较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

名称

糖尿病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 体重超重或肥胖者 高于40岁人群

治疗方法

糖尿病教育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遗传易感性

相关症状

多饮 多尿 多食 消瘦

相关疾病

糖尿病 围绝经期综合征 骨质疏松

相关检查

空腹血糖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尿糖 糖化血红蛋白

相关手术

代谢手术

医保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无传染性,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皮肤瘙痒、乏力等。糖尿病属于全身性疾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比如损害眼部、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引起相应系统的病变。其中1型糖尿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较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

糖尿病优先去内分泌科就诊,当引起眼部并发症状可去眼科就诊;引起肢端感觉异常,可去神经内科就诊;在基层医院,还可去全科医学科就诊。临床可通过患者自身症状以及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结果,判断是否为糖尿病以及明确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根治,但妊娠期糖尿病多在分娩后有所缓解。糖尿病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疗,自主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其次还包括遵专业人士用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等,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疾病类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糖尿病单纯用药治疗,每个月费用一两百元,但如果伴有其他并发症或有其他要求,则费用会相应的增加。目前糖尿病部分用药已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症状

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皮肤瘙痒、乏力等。

其他症状

患者可出现视网膜病变、伤口感染与溃疡、肾功能衰竭、肢端感觉异常等。

1型糖尿病

常见于青少年,起病比较急,诊治前可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个别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以及急腹症为首发表现。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比较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在做血糖检测时发现该病。

2型糖尿病

本病多发于成年人,常在40岁以后发病,通常起病隐匿,半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为出现慢性并发症而在体检时发现。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还可伴随视力改变、皮肤感染、包皮炎(男)、外阴炎(女)以及牙龈炎等。在发病早期,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糖,在餐后3-5小时有恶心、心慌、出冷汗等表现。

特殊类型糖尿病

发生于生命早期的糖尿病提示有严重的遗传缺陷;合并内分泌疾病或代谢性疾病,伴有其特殊的合并表现,比如血色病,表现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其次可伴随外阴瘙痒,以及反复假丝酵母菌感染,在妊娠期发现胎儿过大、羊水过多等问题。

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状

长期血糖升高,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比如眼部、足部、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引起相应系统的并发症。

眼睛

长期血糖升高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病变早期无自觉症状,后期逐渐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失明。同时可并发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发病较为突然,可伴有眼痛、畏光、流泪等表现,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导致虹膜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出现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还可并发糖尿病性白内障,多为双眼发病,病情进展较快,甚至可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足部

主要表现为伤口较难以愈合,出现伤口感染、溃疡,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感染以及骨髓炎,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导致截肢。

心血管

糖尿病可引起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可表现为心绞痛、无痛性的心肌梗死等,以及脑血管的多发狭阻,造成脑梗塞、脑卒中等问题。

肾脏

长期血糖升高可引起糖尿病肾病,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神经

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造成肢体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刺痛、灼热感、袜套样的感觉。此外还可使自主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引起肠胃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心脏功能等紊乱。

感染

糖尿病患者易受到多种病菌、真菌感染,出现反复的肾盂肾炎、膀胱炎、足癣等,表现为发烧、腰背痛、尿频、尿急、尿痛、水疱、脱屑等伴随症状。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有所差异,同种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存在差异。

1型糖尿病

基本病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紊乱,β细胞被严重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自身免疫系统方面的问题主要为自身免疫系统缺陷,血液中出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诱发本病。

其次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发病基础,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父母患有1型糖尿病,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子代更容易患此病。

病毒感染,比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脑-心肌炎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增加患病风险。

接触有毒物质,比如杀鼠剂吡甲硝苯脲,可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可以确定的是这类疾病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具有遗传易感性。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发病以及病情的发展更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发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1、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较为罕见,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使胰岛素产生减少,而发病。

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可有遗传家族史,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胰岛素无法发挥其作用,使胰岛素抵抗而发病。

3、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此类型糖尿病常继发于胰腺疾病或全身代谢性疾病,比如血色病,中后期胰岛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发病。此外创伤、胰腺切除、胰腺炎等均可导致胰腺功能损伤或缺失。

4、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通常继发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多见于肢端肥大、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等,由于产生有升高血糖的激素而发病。

5、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主要与药物的副作用有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D-1类抗肿瘤药物,产生副作用,引起血糖升高或胰岛分泌功能受损。

6、感染所致

较为罕见,一些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受损,从而导致发病。

7、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自身伴有免疫病,与免疫介导产生胰岛细胞抗体有关。

8、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患有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常合并重度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伤以及糖尿病等。

妊娠期糖尿病

怀孕期间,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量,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量增加,孕期肾血浆流量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无法相应增加,使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而雌激素、孕激素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空腹时孕妇清除葡萄糖能力和非孕期相比增强。到孕中期、孕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皮质醇、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等,随孕周增加,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在孕期无法代偿此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哪些因素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肥胖、年龄增长等增加糖尿病患病几率。

高风险人群

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如父母、兄妹;

体重超重或肥胖者;

年龄高于40岁以上人群;

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人群;

患有全身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人群;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D-1类抗肿瘤药物等人群。

就医

何时就医

出现“三多一少”、视力模糊、触觉异常、脚踩棉花感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反复出现低血糖症,出现不明原因酸中毒、昏迷者要立即就医。

医生询问患者的问题

1.家中是否有糖尿病患者?

2.服用过哪些降糖药?

3.有没有手足麻木、刺痛感?

4.空腹及餐后血糖是多少?

5.除了糖尿病是否还有其它疾病?

患者询问医生的问题

1.如何预防糖尿病?

2.糖尿病可以自愈吗?

3.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

4.糖尿病恶化征兆有哪些?

5.什么样人会得糖尿病?

治疗

如何治疗

糖尿病需提高自我管理意识,遵医嘱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初始治疗

首先患者应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遵医嘱治疗,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能力。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定量,根据自身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以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高蛋白饮食为宜。

运动方面可采取快走、慢跑等运动,控制血糖稳定。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可用便携式血糖仪至少监测4次餐前血糖,血糖不稳定时要增加检测次数。2型糖尿病人自我监测血糖可适当减少频次。根据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糖药和胰岛素,需要根据疾病类型、程度选择合适用药。

病情加重或复发的治疗

糖尿病急性期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积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采取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促进机体运用葡萄糖,减少酸性酮体的产生。胰岛素维持到血酮低于0.3mmol/L再恢复皮下注射治疗。在胰岛素和补液治疗后,出现低血钾症,需静脉补钾。而对于后续出现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还需做后续的检查,再治疗。

药物选择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糖药以及胰岛素,其中1型糖尿病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且终生使用。

2型糖尿病主要以日常控制为主,在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时候可口服降糖药,身体肥胖的患者适合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如果双胍类药物无法控制血糖稳定,或者无法耐受其副作用,可使用磺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餐后血糖高的人群适合使用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的人群适合使用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于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建议使用胰岛素。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大部分可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大部分通过生活干预可使血糖稳定,在日常干预无法控制血糖时,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从小剂量开始运用,而口服降糖药通常不推荐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不论是用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在用药时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评估用药,其中如果有肾功能衰竭,不建议使用二甲双胍,有肝功能异常,瑞格列奈类药物避免使用。而胰岛素剂量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超量或少量。

其他治疗

手术治疗

主要手术方式为代谢手术,适用于血糖难以控制以及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

代谢手术注意事项

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不可以进行代谢手术;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明显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不可以进行代谢手术。

治疗后效果

1糖尿病、2糖尿病目前尚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但是通过日常控制以及药物使用,糖尿病能够达到很好治疗与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多在分娩后有所缓解。

日常

日常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需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合理搭配能量比例,控制饮食的总摄入量,总能量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少量多餐,保持高纤维、清淡饮食。

2、运动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较为重要,遵专业医师要求,每日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糖尿病患者根据医师制定的药物治疗方案,定时定量用药。

4、糖尿病人生活中尽量避免出现易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5、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存在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问题,需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治疗。

预防

1型糖尿病很难预防,主要以控制血糖、定期复查,防止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2型糖尿病需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不动、缺少体育锻炼、摄入能量过多等。对于高风险的患病人群需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应该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水平,防止并发症出现。

特殊类型糖尿病需避免副作用较强药物的使用,存在病毒感染时积极治疗,有胰腺疾病、全身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积极控制病情。

妊娠期糖尿病预防需做到控制体重,避免体重增加过快或过多;避免不健康饮食,饮食应以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高蛋白饮食为宜;合理运动,每天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

诊断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糖尿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化验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酮体等,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有助于了解基础和由糖尿病介导的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的能力。

糖尿病需要与哪些疾病区分?

尿崩症

尿崩症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但是血糖不高;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血糖升高。

甲亢

甲亢以高代谢症状为主,进食后血糖呈一过性升高;糖尿病进食后血糖呈持续性升高。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