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是各类肾脏疾病的统称,通常是指患者肾脏受各类因素影响导致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形成病理损伤和血液、尿液成分异常等病症。
肾病的种类较多,一般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可分为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肾间质疾病、血管性疾病,根据肾脏功能损害程度、可逆性和发生时间则可细分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
大多数肾病难以治愈,但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防止肾功能衰竭。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肾病是各类肾脏疾病的统称,通常是指患者肾脏受各类因素影响导致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形成病理损伤和血液、尿液成分异常等病症。
肾病的种类较多,一般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可分为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肾间质疾病、血管性疾病,根据肾脏功能损害程度、可逆性和发生时间则可细分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
大多数肾病难以治愈,但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防止肾功能衰竭。
症状
肾病症状包括尿量异常、蛋白尿、水肿等。
1.尿量异常
肾病患者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功能受损,产尿量会发生明显变化,通常表现为少尿、无尿、多尿、夜尿增多等。
2.蛋白尿
肾病患者在肾脏滤过的蛋白质分子增多时可形成蛋白尿,通常患者排尿后可见尿液中产生大量泡沫。
3.水肿
肾病患者在形成水钠潴留时可导致机体血浆渗透压发生变化,眼睑、脚踝等组织疏松部位可形成水肿。
病因
肾病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免疫异常等。
1.感染因素
患者肾脏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后可形成炎症,从而引起肾病。
2.药物因素
患者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利尿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可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或引起功能损害,从而引起肾病。
3.免疫异常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坏死性血管炎等免疫性疾病或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肾脏受损,从而引起肾病。
就医
肾病的就医流程分为观察症状、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眼睑、脚踝水肿及血压升高、腰腹疼痛、血尿、蛋白尿、尿色改变、尿痛、尿量异常等疑似肾病症状时应及时至肾内科就诊。
2.询问病史
医师通常会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同时会询问近期是否服用肾毒性药物或接触化工产品。
3.完善检查
患者就医后需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项目,医师结合检查结果可以诊断疾病。
治疗
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透析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
医师会针对肾病患者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用药方案,其中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尿剂、铁剂、磷结合剂等。
2.透析
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主要是利用人工半透膜和腹膜过滤血液中的毒素或杂质,从而弥补肾功能不足。
3.手术治疗
一般肾功能衰竭的肾病患者在符合条件时可以进行肾脏移植手术。
日常
肾病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肾病属于慢性疾病,治疗周期较长,家属应注意安抚患者以消除负面情绪,引导患者配合医师诊治,同时需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调整用药方案。
2.生活管理
肾病患者平时需严格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避免大量饮水或食用盐渍食物,同时需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补充足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条件允许时也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锻炼。
3.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需注意监测血压、血脂、体重变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
预防
预防肾病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1.调整饮食
平时需减少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同时避免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可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和蔬菜水果。
2.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需避免吸烟、酗酒、熬夜,尽量保持作息规律,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控制体重。
3.积极治疗原发病
每年应进行1-2次体检,确诊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发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适当缩短体检的间隔时间。
诊断
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结果可以诊断肾病。
1.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眼睑、脚踝水肿及血压升高、腰腹疼痛、血尿、蛋白尿、尿色改变等症状,通常提示有患肾病的可能性,医师据此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尿相差显微镜检查、尿蛋白检测等,可以检测尿液中血细胞、蛋白质分子、钠离子含量变化并检测肾功能,有助于诊断肾病。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X线检查、静脉尿路造影等,可以直接发现肾脏的结构损伤,有助于诊断肾病。
4.病理组织检查
病理组织检查以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为主,通过观察组织样本可以诊断肾病并评估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