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是一种角膜改变引起的屈光不正眼病,发病较为普遍,多数不需要治疗。
正常人群,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可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当平行光线进入散光患者眼内,经过屈光系统的折射会形成两条焦线,无法正常在视网膜上成像。患者多是由于遗传因素、眼部外伤、用眼不良、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发病,可出现视物模糊、眼痛、头痛、重影等症状,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斜视。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散光是一种角膜改变引起的屈光不正眼病,发病较为普遍,多数不需要治疗。
正常人群,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可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当平行光线进入散光患者眼内,经过屈光系统的折射会形成两条焦线,无法正常在视网膜上成像。患者多是由于遗传因素、眼部外伤、用眼不良、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发病,可出现视物模糊、眼痛、头痛、重影等症状,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斜视。
症状
散光会出现视物模糊、眼疲劳、斜视、重影等症状。
1.视物模糊
患者存在屈光不正,外界光线进入眼内后,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导致视物模糊。
2.眼疲劳
患者用眼时,由于视网膜成像模糊,眼部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用眼一段时间后即可出现眼酸、眼痛等症状。
3.斜视
两眼散光程度不同,为便于观察事物,会长期倾斜头部改善视力,可引起斜视。
4.重影
平行光线通过屈光系统时,会出现弯曲,导致视网膜上出现散光圈,看东西会出现重影。
病因
散光通常是遗传因素、眼部疾病、用眼习惯不良、年龄增长、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父母一方患有散光,下一代出现散光的概率高于常人。
2.眼部疾病
若眼部出现外伤、炎症,或眼外肌张力异常,可影响角膜性状,导致屈光不正,出现散光。
3.用眼习惯不良
用眼时间过长,或在强光下进行阅读,可导致角膜出现损伤,影响屈光,诱发散光。
4.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可出现老化,出现散光的风险增大。
5.营养不良
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角膜硬度下降,散光出现的风险增大。
就医
散光的就医指征有患有角膜或晶状体疾病、出现视物模糊症状、看东西重影等。
1.患有角膜或晶状体疾病
本身存在角膜、晶状体结构异常,可引起屈光不正,出现散光的概率较大,需就诊检查。
2.出现视物模糊症状
近期出现视物模糊,且短期内未自行缓解,需要就医。
3.看东西重影
单眼或双眼看东西出现重影,且长时间用眼后出现眼部酸痛症状,可能存在散光,需前往眼科就诊。
治疗
散光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佩戴角膜接触镜、手术治疗等进行治疗。
1.佩戴框架眼镜
可以选用圆柱镜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力。
2.佩戴角膜接触镜
将镜片直接置于眼内,帮助调整屈光,提高视力。
3.手术治疗
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术、激光辅助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等,改变角膜曲率,改善屈光情况,或进行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矫正散光。
日常
散光患者日常需要注意饮食、科学用眼、保持眼部卫生、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1.饮食
增加维生素、硒元素、钙元素、磷元素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进食高糖食物,否则可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
2.科学用眼
不可长时间用眼,用眼一段时间后可通过闭目养神、远眺等缓解眼疲劳,阅读时避免光线过强、过暗。
3.保持眼部卫生
不可频繁用手揉搓眼部,使用角膜接触镜者佩戴前需清洁双手。
4.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散光表检查、眼底检查等,了解病情进展。
预防
散光可通过规范坐姿、保持眼部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眼、定期检查等方式进行预防。
1.规范坐姿
处于坐位时,需避免眼睛距离书本、电子屏幕过近,不可瘫坐、偏头。
2.保持眼部卫生
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揉搓眼部,可使用无菌棉签清洁眼周分泌物,预防感染。
3.避免长时间用眼
不可持续进行阅读、写作等,用眼一段时间后可通过眼保健操进行放松,保持用眼环境光线柔和。
4.定期检查
存在角膜、晶状体疾病者,需定期进行眼部检查,观察是否出现散光。
诊断
散光可通过症状、散光表观察、眼底检查、角膜散光检查等进行诊断。
1.症状
若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眼部酸胀等症状,易出现眼疲劳,可能是存在散光。
2.散光表观察
观察散光表上的黑线,若各条黑线浓淡不同,表示患有散光。
3.眼底检查
散瞳后观察眼底,若发现视乳头呈垂直样,为椭圆形,多表示存在散光。
4.膜散光检查
测量角膜的曲率,观察角膜的形态,若曲率异常多表示存在屈光不正,可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