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息肉是一种生长在声带位置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该病好发于声带前中部边缘,且多在单侧生长,外表是半透明或者白色、粉色的肿物,表面较为光滑,患者发病后常见声音嘶哑、音域改变、发音疲劳、咽喉部疼痛不适、清嗓等症状,如果息肉体积巨大,还可能会引起呼吸困难和喘鸣症状。
声带息肉多是由于发生不当或者发生过度造成的,外部环境刺激也可能诱发该病。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声带息肉是一种生长在声带位置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该病好发于声带前中部边缘,且多在单侧生长,外表是半透明或者白色、粉色的肿物,表面较为光滑,患者发病后常见声音嘶哑、音域改变、发音疲劳、咽喉部疼痛不适、清嗓等症状,如果息肉体积巨大,还可能会引起呼吸困难和喘鸣症状。
声带息肉多是由于发生不当或者发生过度造成的,外部环境刺激也可能诱发该病。
症状
声带息肉的典型症状为声音嘶哑、音域改变、发音疲劳等。
1、声音嘶哑
患者早期常见间歇性的声音嘶哑,而嘶哑的程度和息肉的大小有关。随着息肉体积增大,可能会表现出持续性声音嘶哑症状,严重的还可能会引起呼吸困难和喘鸣症状。
2、音域改变
患者可见发音音高单调、音域降低等现象。
3、发音疲劳
息肉情况较轻者,用声时易感疲劳、高音时可见声嘶症状,还可能伴有发音延迟、音色改变、唱歌时发声受限等现象。而情况较重者可见大声说话声音不稳定、说话吃力发不出声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失声。
病因
声带息肉的病因主要包括机械创伤、循环障碍、炎症等。
1、机械创伤
用声不当、过度发声是该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发声可导致声带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造成局部水肿,持续发声可振动声带,加重水肿现象,引起息肉。
2、循环障碍
声带振动时,黏膜上的血流速度会减慢,长期发声可能会导致局部血流量持续下降并引起缺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严重时可能会使血管破裂形成血肿,长此以往可形成息肉。
3、炎症
声带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形成息肉。
就医
声带息肉患者的就诊的流程一般包括发现就诊指征、问诊、进行检查等。
1、发现就医指征
患者如果出现长时间持续性的声音嘶哑症状,伴有发音疲劳、咳嗽等症状,或出现其他进展性、严重的症状,建议立即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2、问诊
患者要尽量全面地告知医生自身情况,并尽量准确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比如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怎样,职业等。
3、进行检查
医生会进行相关的检查,比如喉镜、X线、病理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
声带息肉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纠正不良的用嗓习惯,尽量让声带多休息,避免过度用嗓。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该病,发病早期或者手术治疗后,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雾化吸入,起到减轻水肿的作用。
3、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多数声带息肉都是需要手术切除的,通常在内镜下操作。
日常
声带息肉的日常护理方法一般包括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生活管理等。
1、心理护理
部分重症患者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可能会影响正常生活,家人朋友要给予患者信心,排解焦虑的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术后护理
声带息肉患者手术治疗后,要注意严格噤声1周,还可以配合雾化治疗促进恢复。创口恢复后要积极进行发声训练,纠正发声方式,避免复发。
3、生活管理
平时尽量减少用嗓,学习正确的用嗓方式,用力时切忌屏气过久,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预防
可以通过纠正用嗓习惯、改善饮食结构、做好生活管理等方法,预防声带息肉。
1、纠正用嗓习惯
歌手、教师等特殊职业人群,平时要养成正确的用嗓习惯和科学的发声方式,保护好声带。而非特殊职业的人群,平时要尽量少说话,避免过度用嗓。
2、改善饮食结构
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尽量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水。
3、做好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远离粉尘和有害气体,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坚持运动。如果出现呼吸道疾病,要积极治疗。
诊断
声带息肉可以通过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方法综合诊断。
1、病史
了解患者病史,是否存在职业用嗓过度、用嗓方法不当、大喊大叫、持续发声等行为。
2、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进行性的声音嘶哑、音域改变、发音疲劳等症状,伴咽喉部疼痛不适现象,可以初步考虑是声带息肉。
3、检查结果
临床上常用的检查通常是喉镜,可以明确声带部位是否存在息肉样改变。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病理活检、CT检查等方式判断息肉性质、鉴别其他咽喉部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