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损伤,包括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通常累及皮肤、皮下组织、指甲、肌腱肌肉、关节囊韧带、骨关节等结构,会对手部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手外伤的病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包括砸伤、挤压伤、摔伤、打架时暴力损伤、各种机器伤、割伤、车祸伤等。患者通常会出现伤后疼痛、肿胀、手指活动受限、指端感觉迟钝、伤口出血、骨折等情况。若患者不积极治疗,会出现伤口感染、肌腱粘连、感觉异常等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手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损伤,包括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通常累及皮肤、皮下组织、指甲、肌腱肌肉、关节囊韧带、骨关节等结构,会对手部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手外伤的病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包括砸伤、挤压伤、摔伤、打架时暴力损伤、各种机器伤、割伤、车祸伤等。患者通常会出现伤后疼痛、肿胀、手指活动受限、指端感觉迟钝、伤口出血、骨折等情况。若患者不积极治疗,会出现伤口感染、肌腱粘连、感觉异常等并发症。
症状
手外伤的症状与损伤的结构有关,包括表皮损伤、手部神经损伤、肌腱肌肉损伤等,分析如下:
1、表皮损伤
表皮损伤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出血的症状,但一般出血量不大,同时会伴随疼痛、肿胀、淤青等症状。
2、手部神经损伤
若手部神经受到损伤,会导致其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或者缺失,或者是支配的肌肉功能减退或缺失,引起手指活动受限、指端感觉异常等症状。
3、肌腱肌肉损伤
若肌腱肌肉损伤,患者会出现关节活动度异常、关节姿势异常等症状。
病因
不同类型的手外伤,病因有所不同,包括闭合损伤、开放损伤,分析如下:
1、闭合损伤
如果是皮肤、皮下组织、指甲等结构损伤,常见的病因是摔伤、碰撞引起的擦伤、石头砸伤、门窗挤压伤;若是关节囊韧带损伤,常见病因包括打架时导致的暴力损伤、运动时发力不当引起的损伤。
2、开放损伤
开放损伤的病因多样,包括各种机器伤、高压注射伤、绳索绞伤、各种电器伤、车祸伤、宠物咬伤、烧伤、烫伤等。
就医
手外伤的就医指征包括伤口出血较多、活动受限、出现感觉障碍等,分析如下:
1、伤口出血较多
若患者手外伤比较严重,已经损伤到皮肤全层,能见到皮下的浅表静脉、脂肪等,出血量较大,此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2、活动受限
若患者受伤后出现手指活动受限、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可能说明神经、血管、肌腱等结构发生损伤,此时需及时就医。
3、出现感觉障碍
若患者已经出现感觉障碍,如指端感觉迟钝、手部麻木等,需积极就诊。
治疗
手外伤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它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
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细菌感染,如头孢呋辛酯胶囊、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闭合损伤患者若疼痛严重,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胶囊等止痛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闭合损伤的患者若存在不稳定、不可复位的关节脱位,可通过手术进行复位;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可通过切开减压术治疗。
3、其它治疗
存在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的患者可进行心理治疗;也可进行烤灯治疗,通过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日常
手外伤日常需注意家庭护理、注意生活管理、做好病情监测等,分析如下:
1、注意家庭护理
患者应注意患手保暖,避免受凉,其次要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与水接触。
2、注意生活管理
患者应避免饮酒抽烟,远离二手烟环境,其次要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出现不良情绪时,需及时与家人沟通交流,及时排解。
3、做好病情监测
患者要监测伤口愈合情况,若伤口久久未愈合,同时肿胀、疼痛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
预防
手外伤可通过日常做好防护措施、做事时注意力集中、规范使用易引起手外伤的器具等,分析如下:
1、日常做好防护措施
健康人群在工作时,可以戴好防护手套,对双手进行防护,可降低手外伤发生的风险。
2、做事时注意力集中
机体在做事时,注意力要集中,避免三心二意、四处张望,也可减少手外伤的出现。
3、规范使用易引起手外伤的器具
在使用刀具、电锯、各类机器等易引起手外伤的器具时,应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手外伤。
诊断
手外伤可通过视诊、触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分析如下:
1、视诊
疑似手外伤的患者可到医院手外科或者急诊科就诊,进行视诊,可通过观察患者的手部,明确外伤的程度。
2、触诊
医生会进一步进行触诊,可初步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骨折、关节囊韧带损伤、肌腱肌肉损伤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
若怀疑患者存在骨折,还需做X片、CT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认受伤的位置以及严重程度,有利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