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即多重人格,临床也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表现为身份的瓦解,同一个人身上会存在两个或多个截然不同的人格或者身份,伴有明显的自我感及主体感的中断。
多重人格中每种人格状态均具有其独特的体验、构想模式以及与自我、身体、环境相关的模式,这些人格或者身份反复控制着个人的行为。通常发病原因与童年创伤、不良环境、分离性素质等有关。部分患者多个人格可以整合成完整人格,部分重症患者可能无法得到康复,需要长久反复住院治疗。
日常注意患者的家庭护理及自我心理治疗,有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人格分裂即多重人格,临床也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表现为身份的瓦解,同一个人身上会存在两个或多个截然不同的人格或者身份,伴有明显的自我感及主体感的中断。
多重人格中每种人格状态均具有其独特的体验、构想模式以及与自我、身体、环境相关的模式,这些人格或者身份反复控制着个人的行为。通常发病原因与童年创伤、不良环境、分离性素质等有关。部分患者多个人格可以整合成完整人格,部分重症患者可能无法得到康复,需要长久反复住院治疗。
日常注意患者的家庭护理及自我心理治疗,有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
症状
人格分裂临床也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身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个人格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先后或交替出现。
患者会突然失去自己往事的全部记忆,对原来的身份无法识别,以另一个身份进行日常活动。各个身份之间并不能意识到其他身份的存在,在另一个身份进行活动时,其他身份会如同失去一段时间的存在。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幻觉。
患者还常会伴有抑郁心境,部分患者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如焦虑、睡眠障碍、烦躁不安等。
病因
人格分裂即分离性身份障碍,一般认为发病原因与童年创伤、成长过程中学习到防御能力、不良环境、分离性素质等有关。
1、童年创伤
分离性身份障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种复杂、慢性的形式。通常创伤在5岁前出现,如忽视、躯体被虐待等,使患者产生了分裂和分离的防御方式,通过保留好客体,分离去除不相容的感受、认识等。
2、成长过程中学习到防御能力
因为之前的创伤导致患者产生了人格分离、精神分裂的防御方式,反复应用后患者会善于使用这种能力解决面对的冲突。
3、不良环境
长时间处于被虐待的环境或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爱护会破坏儿童的安全依恋,因为缺乏培养自我防御策略的行为模板,从而形成分离性身份障碍。
4、分离性因素
部分人群具有神经特质异常,无法在意识中将个人记忆、知觉、身份等情况统一,所以会有多种人格障碍发生。
就医
当患者在回忆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发现存在很多记不起来的地方,给患者带来痛苦或是造成社交、工作等方面功能损害时,可以就诊精神心理科接受检查及治疗。
其次,如果患者童年受到过躯体虐待,经常感觉自己大脑中住着一个及以上的人,且家属发现患者有两种或以上人格状态时,需要及时就医。另外,如果患者目前有正在接受其他精神疾病治疗,发现自己有幻觉时也要进一步完善诊断检查。
患者的饮食日常需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同时注意保证良好的情绪。
治疗
人格分裂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疏导患者情绪,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劳逸结合。
2、心理治疗
将整个人格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交谈,使患者意识的任何一部分及所有部分都能够在听。通过绘图的方式可以要求处于控制地位的主人格将名字写在一张纸的中央,邀请其他人格写下自己的名字,有助于发现新人格。催眠可以诱发分离状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经过心理治疗可以使多个人格间相互理解及认同,减少多个人格之间可能产生的巨大冲突,整合分离的人格。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仅用于治疗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常用的药物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5-HT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䓬类药等,比如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地西泮等。
日常
人格分裂即分离性身份障碍,日常需要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膳食营养均衡、保证良好的情绪以及生活规律等。
1、注意饮食卫生
日常注意避免饮用生水、吃生肉,避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凉菜,餐后要漱口。
2、保证膳食营养均衡
减少方便食品、酱菜、快餐等食品的摄入,控制每日摄入的钠量。多吃含有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含铁高的食物。
3、保证良好的情绪
避免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与人沟通等方式释放不良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以提升生活质量,还能促进治疗的效果、改善预后。
4、生活规律
病情稳定及好转后保证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规律的作息有利于身体恢复。
预防
人格分裂即分离性身份障碍,发病原因并不是特别明确,因此没有针对性的预防方式。通过保持精神乐观、强化家庭教育、减轻压力等措施可以减少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发生。
1、保持精神乐观
日常注意适当的参加户外活动,多与朋友、家人沟通交流有助于释放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减少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出现。
2、强化家庭教育
在儿童时期避免动辄打骂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包容及关爱。在和谐、无重大伤害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可以降低患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几率。
3、减轻压力
平时注意学会释放压力,对于预防分离性身份障碍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诊断
人格分裂即分离性身份障碍,通过临床调查问卷、病史采集、症状体征等方面可以诊断是否存在人格分裂。
1、临床调查问卷
分离经验量表、分离问卷、分离多维量表等临床问卷可以对患者的分离性症状进行测试。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临床表现是多元的系统症状,调查问卷可以做初步诊断。
2、病史采集
通过患者本身或知情人采集患者病史,因为大部分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会存在共病现象,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饮食障碍等,有助于与其他疾病做鉴别诊断。
3、症状体征
存在两个或者多个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在不同的人格切换控制权时,会出现明显的自我控制感的中断。患者在回忆日常事件、重要个人信息、创伤事件等情况时存在反复的空隙,不同于普通的健忘。以及这些症状已经给患者带来不能忍受的痛苦,出现社交、工作上的功能损害,排除症状是受到文化或宗教信仰以及某些物质或躯体疾病导致的,儿童出现这些症状不能用假装玩耍或是幻想等游戏来解释等情况时,可以诊断是分离性身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