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肺吸虫病是由于肺吸虫侵袭脑部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
临床上根据发病表现,将其分为脑膜炎型、脑梗死型、癫痫型等类型,发病通常与饮食不当有关,肺吸虫入侵脑部后,移行过程中会引起脑组织损伤,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发热、肢体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偏瘫、共济失调、精神异常等情况。部分患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颅高压综合征等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脑型肺吸虫病是由于肺吸虫侵袭脑部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
临床上根据发病表现,将其分为脑膜炎型、脑梗死型、癫痫型等类型,发病通常与饮食不当有关,肺吸虫入侵脑部后,移行过程中会引起脑组织损伤,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发热、肢体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偏瘫、共济失调、精神异常等情况。部分患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颅高压综合征等并发症。
症状
脑型肺吸虫病通常会出现头痛、呕吐、发热、幻觉、偏瘫等症状。
1、头痛
肺吸虫在脑内移行可损伤脑组织,引起剧烈头痛,难以自行缓解。
2、呕吐
脑膜受到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喷射性呕吐。
3、发热
脑膜损伤出现无菌性炎症,影响体温中枢功能,导致体温增高,部分可伴有畏寒、寒颤等症状。
4、幻觉
若大脑皮质出现损伤,导致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幻视症状。
5、偏瘫
由于神经损伤引起运动功能障碍,肌肉运动协调性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偏瘫。
病因
脑型肺吸虫病是由于肺吸虫感染脑部引起,通常与既往感染肺吸虫、生食淡水贝类、饮用生水有关。
1、既往感染肺吸虫
若曾经感染肺吸虫,肺吸虫寄生于机体其他部位,后期入侵脑部,引起脑型肺吸虫病。
2、生食淡水贝类
若生食淡水贝类或未将其完全烹熟,无法将其中的肺吸虫杀灭,机体进食后,肺吸虫可向上移行至脑部,导致发病。
3、饮用生水
若直接饮用户外的溪水,可能误食肺吸虫,引起感染。
就医
脑型肺吸虫病的就医指征有出现不明头痛、出现运动障碍、出现肢体抽搐等。
1、出现不明头痛
机体出现剧烈头痛,但原因不明,且长时间得不到缓解,需要积极就医诊治。
2、出现运动障碍
肌肉运动不协调,肢体无法正常活动,甚至出现偏瘫,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3、出现肢体抽搐
突然出现肢体抽搐,伴有牙关紧闭、口吐沫等症状,既往不存在癫痫发作史,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治疗
脑型肺吸虫病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药物治疗
使用吡喹酮、硫双二氯酚等药物帮助驱虫,癫痫发作者可使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进行治疗,静脉输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溶液等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
2、手术治疗
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可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帮助降压,若病灶较为局限,可通过开颅手术将其切除,若病灶分布广泛,不建议进行手术切除,以防神经损伤严重。
日常
脑型肺吸虫病日常应注意合理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科学用药等。
1、合理饮食
日常可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等物质的摄入,禁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以防影响胃肠道功能。
2、保持情绪稳定
正确认知疾病,消除恐惧心理,日常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增强治疗信心。
3、科学用药
遵医嘱服药治疗,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部分患者服药期间可出现发热、皮疹等表现,需注意观察,若出现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医治疗。
预防
脑型肺吸虫病可通过健康饮食、科学锻炼、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方式进行预防。
1、健康饮食
不可生吃淡水贝类,食物需完全烹熟,不可直接饮食生水,降低感染可能,日常膳食需营养均衡,避免偏食、挑食,增强体质。
2、科学锻炼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登山等,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概率。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若既往感染肺吸虫,需积极治疗,避免体内的寄生虫侵袭脑组织。
诊断
脑型肺吸虫病可通过粪便常规、脑脊液检查、头颅CT等进行诊断。
1、粪便常规
留取粪便标本送检,若在其中发现肺吸虫成虫或虫卵,表示机体存在肺吸虫感染。
2、脑脊液检查
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增高,或发现虫卵,可结合上述结果做出诊断。
3、头颅CT
通过脑组织密度变化观察病灶部位,明确病灶的大小、区域及有无出血,可了解脑组织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