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是由于结石嵌顿在尿道内引起的泌尿系统疾病,可见于任意人群。
临床上根据结石的形成原因将其分为原发性尿道结石、继发性尿道结石,根据结石嵌顿位置分为前尿道结石、后尿道结石,发病通常与饮食不当、尿道畸形、高温环境等有关,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疼痛、血尿等症状,且会阴部疼痛剧烈,部分可出现异常分泌物,严重者可并发尿潴留、尿道感染等疾病。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尿道结石是由于结石嵌顿在尿道内引起的泌尿系统疾病,可见于任意人群。
临床上根据结石的形成原因将其分为原发性尿道结石、继发性尿道结石,根据结石嵌顿位置分为前尿道结石、后尿道结石,发病通常与饮食不当、尿道畸形、高温环境等有关,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疼痛、血尿等症状,且会阴部疼痛剧烈,部分可出现异常分泌物,严重者可并发尿潴留、尿道感染等疾病。
症状
尿道结石通常会出现排尿困难、排尿疼痛、尿潴留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尿道异常分泌物。
1、排尿困难
结石嵌顿于尿道内,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无法正常通过,出现排尿中断、尿流变细等情况。
2、排尿疼痛
在尿液的冲击下,尿道内的结石可出现移动,刺激尿道黏膜引起疼痛,若黏膜损伤,可出现血尿。
3、尿潴留
若结石体积较大,导致尿道阻塞,引起急性尿潴留,患者会阴处会伴有明显疼痛。
4、尿道异常分泌物
尿道黏膜损伤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尿道口出现脓性分泌物,部分可带有异味。
病因
尿道结石通常是由于饮食不当、尿道狭窄、上尿路结石等引起。
1、饮食不当
若日常大量进食高草酸、高嘌呤、高钙食物,导致尿液中草酸、尿酸、钙浓度过高,可析出结晶,在尿道内形成结石。
2、尿道狭窄
若存在先天性尿道狭窄,可影响尿液排出,尿液长时间积聚易出现浓缩,析出结晶,诱发尿道结石。
3、上尿路结石
若肾脏、输尿管等部位存在结石,结石向下移动可进入尿道,嵌顿在尿道狭窄处,导致发病。
就医
尿道结石的就医指征有出现排尿困难、出现血尿症状、出现急性尿潴留等。
1、出现排尿困难
排尿时尿液出现中断,或尿线变细,出现点滴样排尿,且伴有疼痛,排尿费力,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2、出现血尿症状
排尿时发现尿液颜色改变,呈红色,其中掺杂着血液,需要积极就医。
3、出现急性尿潴留
突然无法排尿,尿液积聚在膀胱内引起尿潴留,且伴有会阴疼痛,需要立即就医诊治。
治疗
尿道结石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帮助结石排出。
1、药物治疗
若继发感染,可使用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克肟等药物控制感染,避免病情加剧。
2、手术治疗
若结石位于前尿道,且体积较大,可通过尿道外口切开取石术将其去除,若位于后尿道,可通过腔内碎石术将结石击碎,将其排出。
3、物理治疗
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将结石粉碎,使细小的结石颗粒随尿液排出体外。
日常
尿道结石日常应注意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诊等。
1、饮食
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进食富含草酸、嘌呤、蛋氨酸的食物,适当增加饮水量,促进尿液生成,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疾病复发。
2、适当运动
若进行碎石术,后期需适当运动,促进尿道内结石颗粒的排出,且可增强体质。
3、定期复诊
定期进行复诊,进行X线、B超等检查,观察尿道内结石是否排出,且该病复发率较高,可及时发现异常。
预防
尿道结石可通过科学饮食、健身运动、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
1、科学饮食
保证每日的饮水量,限制尿酸、嘌呤等物质的摄入,不可长时间憋尿,避免尿液浓缩析出结晶。
2、健身运动
日常可适当进行健身运动,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且可使尿道内细小结石排出,避免病情加重。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存在尿道憩室、尿道狭窄等情况,患病可能较大,可提高检查频次,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诊断
尿道结石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在阴茎、会阴、直肠等处可直接触及结石,且伴有排尿困难、疼痛等症状,患病可能较大。
2、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等观察到尿道及周围组织是否病变,可做出诊断,并且可明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
3、实验室检查
进行尿液PH、血常规等检查,排查结石形成原因及是否继发感染,便于后期的治疗和预防。
4、内镜检查
进行膀胱尿道镜检查,直接观察尿道,若发现结石,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