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指因衰老、脑部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感染等原因导致脑细胞异常减少、脑组织发生萎缩的一种现象。
脑萎缩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和弥漫性脑萎缩,症状以痴呆、智力减退、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等为主,病情较为严重者可能会丧失自理能力。
脑萎缩病因较为复杂,常呈慢性进展过程,通常难以治愈,但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可延缓病情发展进程。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概述
脑萎缩是指因衰老、脑部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感染等原因导致脑细胞异常减少、脑组织发生萎缩的一种现象。
脑萎缩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和弥漫性脑萎缩,症状以痴呆、智力减退、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等为主,病情较为严重者可能会丧失自理能力。
脑萎缩病因较为复杂,常呈慢性进展过程,通常难以治愈,但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可延缓病情发展进程。
症状
脑萎缩症状包括痴呆、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等。
1.痴呆
患者脑组织萎缩可导致患者形成痴呆,遇事反应迟钝且沟通存在障碍。
2.记忆障碍
患者脑组织萎缩会导致记忆能力大幅下降,对近期发生的事情毫无印象,陈旧记忆也会逐渐丧失。
3.性格改变
脑萎缩患者在发病后性格变化较大,通常较为偏执、暴躁、焦虑、抑郁或异常内向。
4.行为障碍
部分脑萎缩患者无法正常控制肌肉活动,会出现手脚抖动、站立不稳等情况,通常无法自理。
病因
脑萎缩的病因包括衰老、脑部创伤、疾病等。
1.衰老
患者脑组织随年龄增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此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2.脑部创伤
患者发生交通事故、从高处坠落或头部受挤压、磕碰都可能导致脑组织发生严重外伤并影响供血供氧,从而引起脑萎缩。
3.疾病
患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急性脑梗死、脑小血管病等各类疾病也有可能导致脑组织功能及供血异常,从而引起脑萎缩。
就医
脑萎缩的就医流程分为观察症状、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记忆障碍、性格改变等疑似脑萎缩的症状后应及时至神经内科检查。
2.询问病史
医师通常会询问患者既往是否发生颅脑损伤、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3.完善检查
患者就医后通常需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等,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可以诊断疾病。
治疗
脑萎缩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善认知功能治疗、其他药物治疗等。
1.改善认知功能治疗
患者遵医嘱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银杏叶提取物、蛋白水解物、麦角生物碱类制剂等可以改善认知功能。
2.其他药物治疗
患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选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血脂药控制原发病,患线粒体脑肌病的患者可以选用维生素E胶囊、ATP注射液、注射用辅酶Q10、维生素B片等改善病情。
日常
脑萎缩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长期卧床的脑萎缩患者应定时变换姿势,防止形成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应改善生活环境。
2.生活管理
脑萎缩患者平时应该增加体力劳动以增强免疫力,同时需限制钠盐和脂肪摄入量,避免吸烟、酗酒或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3.病情监测
脑萎缩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家属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症状变化,病情明显加重时应及时复查。
预防
一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安全防护等方法来预防脑萎缩。
1.调整饮食
平时需减少食用高盐、高脂、高糖食物,避免诱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脑萎缩。
2.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需戒烟、戒酒,保持作息规律,同时需适当增加运动量并严格控制体重,防止诱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引起脑萎缩。
3.安全防护
平时需注意保护头部,从事生产工作应佩戴安全帽及其他防护用具。
诊断
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诊断脑萎缩。
1.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记忆障碍、性格改变等症状通常提示有患脑萎缩的可能性,医师据此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快速轮替试验、起坐试验、反跳试验等,检测结果为阳性也可作为诊断脑萎缩的依据。
3.实验室检查
患者进行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艾滋病抗体检测、梅毒抗体检测等项目可以排查原发病并帮助诊断脑萎缩。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患者脑组织体积缩小即可证明为脑萎缩。